- 目錄
第1篇 海鹽縣天寧寺的導(dǎo)游詞
天寧寺位于浙江省海鹽縣舊城西門外小柵橋之西、大柵橋之北,朝圣橋河北。該寺歷史上占地面積九十余畝,殿宇僧舍據(jù)說有5480間,四面河道環(huán)繞,獨處一方,以舟楫相通,南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年)建朝圣橋,元惠宗至正五年(1345年)建天寧寺橋(即大柵橋),并相繼建造迎恩橋(即柵橋)。天寧寺歷史悠久,規(guī)?;执螅d旺時有僧眾百數(shù)十人,晨鐘墓鼓,木魚梵音,香燭煙光,終年不絕。
相傳天寧寺創(chuàng)于漢朝,初名“禪悅院”。唐朝宗大歷三年(768年)建千佛大寶閣。北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年)敕賜“天寧永祚禪寺”匾額。南宋光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僧長溪創(chuàng)建山門殿和寶塔,寧宗嘉定二年(1209年)僧永模建圓通殿。元世祖至元二年(1336年)僧梵琦(字楚石)募緣建鎮(zhèn)海塔。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佛閣、法堂及方丈室。英宗正統(tǒng)七年(1442年)建西方殿和鐘樓、輪藏及廊廡。神宗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請來《大藏經(jīng)》計6714卷。洪武三年(1370年)高僧梵琦大師被詔徵,賜號“佛日普照慧辯禪師”,著有《楚石語錄》,作《懷凈土詩》傳于世。源瀚大師,字覺海,住持天寧寺時,經(jīng)八載重修千佛閣,又經(jīng)八載重建鎮(zhèn)海塔。清高宗乾隆廿六年(1761年)。錢陳群為之作記,著有《水云集》。思宗崇禎元年(1628年)僧生白、眉白、元白三人重建千佛閣。清高宗乾隆至穆宗同治間,兩次進行維修。民國二十五年曾修理鎮(zhèn)海塔。
天寧寺的整個布局至明朝已基本形成,在自南而北中的中軸線上,錯落有致地分布著一組組結(jié)構(gòu)精巧裝飾華麗的古建筑。進入山門,為金剛殿,正中朝南為彌勒佛坐像,坦胸凸肚,笑容滿面,上有“皆大歡喜”四個大字。左右兩聯(lián)曰:“大腹能容容世上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其背面朝北為韋馱菩薩立像,兩邊為四大金剛,進內(nèi)為大雄寶殿,殿前有石獅子一對,很大的鐵香爐一具。拾級登殿,殿內(nèi)正中為三世佛像,兩邊為十八尊羅漢。北后朝北為觀音大士立像,手執(zhí)仙瓶、柳枝,腳立鰲魚頭上,海浪滔滔,眾仙童相護。大雄寶殿建筑巍峨,飛檐翹角,朱棟彩梁,肅穆莊嚴。
大殿后為千佛閣。閣為兩層,上為藏經(jīng)樓,下為佛殿。步入下門,正中為釋迦牟尼佛像。銅鐘、大鼓懸于兩側(cè)。千佛閣每年陰歷六月六日曬經(jīng)日開放,平時除拜懺等外,均不開放,僅走偏門,故閣內(nèi)幽雅安靜,俗鹿盡消。千佛閣左右前后為禪堂、方丈室、法堂、僧舍、菜園等。最后為鎮(zhèn)海寶塔。鎮(zhèn)海塔為楚石禪師所造。因元朝海岸線變遷,潮水直逼海鹽城下,氣勢洶洶,威脅很大。當時認為塔能鎮(zhèn)海,楚石禪師遂介議募資建塔,歷二十九年始成,據(jù)說建造之時,每一磚都由楚石禪師頂首跪誦大悲咒一卷,其精神感入至深。塔共七層,八角形,高24丈,明朝多次修葺。清乾隆年間失火,七級俱焚,僅存塔心,遂又重建。光緒和民國期間,多次重修。塔前西側(cè)有池。池西有仙橋,橋下河浜可停小船。
歷史上天寧寺香煙極盛,尤其是六日、十八、十九幾日,更是熱鬧非凡,香客、游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由于水路交通十分發(fā)達,明清以來天寧寺的廟會成為遠近聞名的物資集散市場。
民國時期,天寧寺開始衰落,1937年11月5日,日本侵略軍在金山嘴一帶登陸,日艦炮轟武原鎮(zhèn),天寧寺鎮(zhèn)海塔中彈受重損,1938年,鎮(zhèn)海塔再遭日軍炮轟,塔身傾斜。1856年8月1日,十一級臺風侵襲海鹽,鎮(zhèn)海塔頂坍落,塔身傾斜更為嚴重。1960年拆除上面三層,殘存四層,高僅20.7米,塔基為須彌座,有石雕,猶保存元朝建筑風格,1980年12月,千佛閣,列為引縣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85年至1987年,省文物局縣政府先后拔款36萬元,重修千佛閣,至此,整個天寧寺范圍內(nèi)僅存千佛閣一座,禪堂古井一口,鎮(zhèn)海塔塔基一座,約兩抱粗古銀杏樹一株,1996年8月被批準正式對開開放。在此之前,雖山門緊閉,但平時燒香禮佛者仍有不少。1998年10月,縣政府擬定逐步修復(fù)天寧寺的規(guī)劃,責令在原天寧寺范圍內(nèi)的單位一律拆遷,幾年后,天寧寺一定會以嶄新的面貌屹立于世人面前。
第2篇 海鹽縣天寧寺(千佛閣)導(dǎo)游詞
海鹽縣天寧寺(千佛閣)導(dǎo)游詞
天寧寺位于浙江省海鹽縣舊城西門外小柵橋之西、大柵橋之北,朝圣橋河北。該寺歷史上占地面積九十余畝,殿宇僧舍據(jù)說有5480間,四面河道環(huán)繞,獨處一方,以舟楫相通,南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年)建朝圣橋,元惠宗至正五年(1345年)建天寧寺橋(即大柵橋),并相繼建造迎恩橋(即柵橋)。天寧寺歷史悠久,規(guī)模恢大,興旺時有僧眾百數(shù)十人,晨鐘墓鼓,木魚梵音,香燭煙光,終年不絕。
相傳天寧寺創(chuàng)于漢朝,初名“禪悅院”。唐朝宗大歷三年(768年)建千佛大寶閣。北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年)敕賜“天寧永祚禪寺”匾額。南宋光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僧長溪創(chuàng)建山門殿和寶塔,寧宗嘉定二年(1209年)僧永模建圓通殿。元世祖至元二年(1336年)僧梵琦(字楚石)募緣建鎮(zhèn)海塔。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佛閣、法堂及方丈室。英宗正統(tǒng)七年(1442年)建西方殿和鐘樓、輪藏及廊廡。神宗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請來《大藏經(jīng)》計6714卷。洪武三年(1370年)高僧梵琦大師被詔徵,賜號“佛日普照慧辯禪師”,著有《楚石語錄》,作《懷凈土詩》傳于世。源瀚大師,字覺海,住持天寧寺時,經(jīng)八載重修千佛閣,又經(jīng)八載重建鎮(zhèn)海塔。清高宗乾隆廿六年(1761年)。錢陳群為之作記,著有《水云集》。思宗崇禎元年(1628年)僧生白、眉白、元白三人重建千佛閣。清高宗乾隆至穆宗同治間,兩次進行維修。民國二十五年曾修理鎮(zhèn)海塔。
天寧寺的整個布局至明朝已基本形成,在自南而北中的中軸線上,錯落有致地分布著一組組結(jié)構(gòu)精巧裝飾華麗的古建筑。進入山門,為金剛殿,正中朝南為彌勒佛坐像,坦胸凸肚,笑容滿面,上有“皆大歡喜”四個大字。左右兩聯(lián)曰:“大腹能容容世上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其背面朝北為韋馱菩薩立像,兩邊為四大金剛,進內(nèi)為大雄寶殿,殿前有石獅子一對,很大的鐵香爐一具。拾級登殿,殿內(nèi)正中為三世佛像,兩邊為十八尊羅漢。北后朝北為觀音大士立像,手執(zhí)仙瓶、柳枝,腳立鰲魚頭上,海浪滔滔,眾仙童相護。大雄寶殿建筑巍峨,飛檐翹角,朱棟彩梁,肅穆莊嚴。
大殿后為千佛閣。閣為兩層,上為藏經(jīng)樓,下為佛殿。步入下門,正中為釋迦牟尼佛像。銅鐘、大鼓懸于兩側(cè)。千佛閣每年陰歷六月六日曬經(jīng)日開放,平時除拜懺等外,均不開放,僅走偏門,故閣內(nèi)幽雅安靜,俗鹿盡消。千佛閣左右前后為禪堂、方丈室、法堂、僧舍、菜園等。最后為鎮(zhèn)海寶塔。鎮(zhèn)海塔為楚石禪師所造。因元朝海岸線變遷,潮水直逼海鹽城下,氣勢洶洶,威脅很大。當時認為塔能鎮(zhèn)海,楚石禪師遂介議募資建塔,歷二十九年始成,據(jù)說建造之時,每一磚都由楚石禪師頂首跪誦大悲咒一卷,其精神感入至深。塔共七層,八角形,高24丈,明朝多次修葺。清乾隆年間失火,七級俱焚,僅存塔心,遂又重建。光緒和民國期間,多次重修。塔前西側(cè)有池。池西有仙橋,橋下河浜可停小船。
歷史上天寧寺香煙極盛,尤其是六日、十八、十九幾日,更是熱鬧非凡,香客、游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由于水路交通十分發(fā)達,明清以來天寧寺的廟會成為遠近聞名的物資集散市場。
民國時期,天寧寺開始衰落,1937年11月5日,日本侵略軍在金山嘴一帶登陸,日艦炮轟武原鎮(zhèn),天寧寺鎮(zhèn)海塔中彈受重損,1938年,鎮(zhèn)海塔再遭日軍炮轟,塔身傾斜。1856年8月1日,十一級臺風侵襲海鹽,鎮(zhèn)海塔頂坍落,塔身傾斜更為嚴重。1960年拆除上面三層,殘存四層,高僅20.7米,塔基為須彌座,有石雕,猶保存元朝建筑風格,1980年12月,千佛閣,列為引縣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85年至1987年,省文物局縣政府先后拔款36萬元,重修千佛閣,至此,整個天寧寺范圍內(nèi)僅存千佛閣一座,禪堂古井一口,鎮(zhèn)海塔塔基一座,約兩抱粗古銀杏樹一株,1996年8月被批準正式對開開放。在此之前,雖山門緊閉,但平時燒香禮佛者仍有不少。1998年10月,縣政府擬定逐步修復(fù)天寧寺的規(guī)劃,責令在原天寧寺范圍內(nèi)的單位一律拆遷,幾年后,天寧寺一定會以嶄新的面貌屹立于世人面前。
第3篇 常州天寧寺導(dǎo)游詞
常州天寧寺導(dǎo)游詞
歡迎您光臨天寧禪寺游覽觀光。請先允許我把天寧寺的身世來歷向各位簡單介紹一下。
唐代詩人杜牧在《江南春絕句》這首詩中,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之句。他描寫的雖是當時的金陵,其實常州東郊一帶,舊時也是寺廟眾多,樓臺處處。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寺廟道觀早已灰飛煙滅,唯有天寧寺經(jīng)1300多年滄桑而久盛不衰。她有許多奇特有趣的東西,欲知詳細情況,且到現(xiàn)場聽我一一介紹。
各位游客,請看,這金碧輝煌,梵宇琳宮的建筑群,就是聞名四海的天寧寺。她始建于唐朝貞觀、永徽年間,即公元627--655年。與鎮(zhèn)江金山寺、寧波天童寺、揚州高寺并稱為東南四大叢林。現(xiàn)在是國務(wù)院確定的全國漢族地區(qū)佛教重點寺院,國家旅游局4a級旅游景點,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下面先請大家看山門對面照壁上的“龍城象教”四個大字。
這是乾隆皇帝御筆題寫的。乾隆皇帝曾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到過天寧寺,“龍城象教”四個大字,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第三次到天寧寺拈香禮佛時寫的。乾隆是一位很有才氣的皇帝,他信奉佛教,對常州人文歷史也很了解。常州別稱“龍城”,是因為常州人蕭衍(502--549年)由于六龍降臨而代南齊稱帝,所以把故鄉(xiāng)常州稱為“龍城”;“象教”是佛教的總稱,“龍象”又是佛門的代稱;乾隆肯定了天寧寺法規(guī)嚴謹,儀式隆重,是東南沿海著名的佛教禪宗道場。題詞含有褒揚獎掖之意,稱頌天寧寺是常州以佛的形象教化僧眾和善男信女與人為善的一方凈土。
好,請進山門殿。這斗拱牌坊式山門,是1997年新建的,與后面的幾座大殿連線成片,顯示出氣勢雄偉,先聲奪人的軒昂氣派。殿中是以香樟木雕鑿而成,全身貼金的“千手千眼觀音”。為什么要塑“四面觀音”呢?佛學(xué)上說觀音對眾人一視同仁,不分貴賤尊卑,她都有求必應(yīng)。所以人們特別喜愛這種平等待人,心懷慈悲,普渡眾生,滿腔仁愛之心的形象。把她供奉在進門之口,便于人們從前后左右都能看到她,以遂心存喜悅,祈求吉祥的心愿,也方便人們從不同的視角欣賞民族雕塑藝術(shù)。現(xiàn)在我們走進甬道,到天王殿去拜會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護法天神,俗稱“四大金剛”。身著青袍,手捧琵琶的叫“東方持國天王”;身著青袍,手拿寶劍的是“南方增長天王”;身穿紅袍,手中纏繞一龍的是“西方廣目天王”;身著綠袍,右手執(zhí)寶幢(俗稱傘),左手握銀鼠者是“北方多聞天王”。他們各護一方天下,使佛法不受干擾或侵犯。其形象與古典小說《封神演義》第四十回上描寫的魔禮海、魔禮青、魔禮紅、魔禮壽的神態(tài)、法術(shù)、神通是大體一致的。他們手中所持的物件,稱為“法寶”,用以鎮(zhèn)妖祛邪,制服敵對,以保國泰民安,風調(diào)雨順。風,指寶劍的鋒,以保護眾生;調(diào),指琵琶,用音樂來教化、愉悅民眾;雨,指寶傘,以制服群魔;順,指龍,以維護安定,保護世界和平。
天寧寺的四大天王,高達7.8米,連同神臺9.1米,其宏偉肅穆的形象為國內(nèi)寺院同類塑像中少見。充分顯示了我國佛教造像的高超藝術(shù)。透過四大天王的神秘色彩,從教化育人的角度來看,可以使我們受到有益的啟示。如持國天王教化人持國持家要負責盡職,那琵琶上的弦太緊會繃斷,太松又彈不響。意在告誡人們處事要講求分寸,恰到好處。增長天王勸喻人們要不斷追求進步,智慧、技能、品德都要“增長”。廣目天王和多聞天王則開導(dǎo)人們要多學(xué)多聽多看,看到好的要吸收采納,不好的要抵制或舍棄;廣目天王手中的龍代表變化,客觀世界是千變?nèi)f化的,意在要注意防止干擾或污染,在廣目多聞過程中,不要為外來的邪惡妄見所左右,要踏踏實實地做人。
步出天王殿,是“田”字形的四合大院,兩座羅漢堂分列東西,形成四角等邊的四個配殿:文殊殿、普賢殿、觀音殿、地藏殿。將這四大菩薩同塑一寺,各居其顯靈說法的道場,是象征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所以佛教信眾認為凡到天寧寺進過香的人,就好比參拜過四大佛山了。這是天寧寺善解人意,幫助那些難遂心愿的人順利如愿的體現(xiàn),該算是一個特色吧!
女士們,先生們,您對五百羅漢大概不會陌生吧!常州人有個習(xí)俗,每年春節(jié)要到天寧寺來“點羅漢”。按照自己的年齡,任選一尊羅漢為起點,待數(shù)到與自己年齡相同的羅漢,從他的喜怒哀樂中,便可預(yù)卜當年的“前途命運”。其實,這除了逗孩子玩兒之外,主要還是人們透過羅漢不同的神態(tài),作一番精神上心靈上的交流,既是一種藝術(shù)享受,也是心理上的慰藉。
東西兩廂羅漢堂的羅漢分坐四排,每尊身高一米左右,全身貼金。他們或俯或倚,嘻笑怒愁,有的慈眉善目,妙相莊嚴;有的怪誕猙獰,動作不凡;有的伸足屈膝,打坐盤膝;有的拄杖睜目,合十攤手;有的參禪入定,念念有詞;有的閉目凝神,煞有介事,還有托缽飛鐃,賣弄法術(shù),真是千姿百態(tài),各呈其趣。
天寧寺早期的羅漢,始塑于清代乾隆年間,之后不斷充實提高,曾被寧波七塔寺、南岳祝圣寺和四川、云南等地寺院作為樣本依照塑造。特別是砌嵌在大雄寶殿東西兩側(cè)墻面上,用玻璃框加以保護的五百十八尊羅漢青磚刻像,線條流暢,刀法纖細,構(gòu)圖優(yōu)美,表情生動,成為天寧寺十年浩動中唯一幸存的具有較高藝術(shù)水平的文物珍品。據(jù)《天寧寺志》記載,當時各地出洋經(jīng)商的船主,最擔心航海時被大風惡浪襲擊,于是就到天寧寺求佛祖保佑,并恭請一套羅漢拓片供奉船上,使天寧寺的羅漢像,又傳播到了海外。
請各位注意:羅漢堂里還有兩位尊貴的陪客--濟顛和瘋僧。濟顛,人們尊稱他“濟公”,是南宋時代的僧人--道濟,俗名李心遠,在杭州靈隱寺出家,后移住凈慈寺。他神通廣大,吃熟的吐活的,裝瘋賣傻,玩世不恭。但他仗義扶弱,接濟貧民,不畏權(quán)勢,常愛嘲弄達官貴人。傳說他是羅漢轉(zhuǎn)世,因去羅漢堂報到晚了,所以只好站在過道里。你仔細看他的眼神,從嘴角看是似笑非笑,似愁非愁,似啼非啼,一半臉兒笑,一半臉是哭,當中看是啼笑皆非,可見我國佛教文化的塑造藝術(shù)之妙。
另一位東羅漢堂的陪客瘋僧,小說《說岳全傳》說他與濟顛是同時代人;昆曲《瘋僧掃秦》中,說他手中的吹火筒沒有洞,掃帚是連爿的。戲文中的秦檜問他這是為什么?他答:“不能有洞,否則就是私通番邦!我這掃帚不是掃地用的,是要掃盡奸臣!”秦檜被這瘋瘋顛顛的和尚罵得目瞪口呆。后人在寺廟里供奉他們,并非因為他們是什么神仙活佛,而是敬仰他們那種不怕強權(quán),敢于扶貧濟困的精神。
常州天寧寺還有兩件天文科學(xué)儀器,是各地寺院所絕無僅有的。它就是放置在大雄寶殿丹墀兩側(cè),東面像石碑式樣豎著的叫“面東西日晷”;西首像臺面模樣平臥的叫“平面日晷”。它是據(jù)太陽光線照射到晷面上的扇形線條圖,就可以讀出時間和節(jié)氣來。這是歷學(xué)家、曾任陽湖(即今常州、武進)知縣官張作楠,于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運用天文歷算原理,吸取明代末年傳入我國的歐洲日晷的優(yōu)點,按常州地處的緯度設(shè)計制作的。據(jù)專家考證,目前我國現(xiàn)存的古代日晷中,采取這種形制的并不多見,故已被收入《中國古代天文儀器圖錄》一書之中,這也是天寧寺特有的一寶。
現(xiàn)在請各位到天寧寺最為雄偉莊嚴的殿宇--大雄寶殿去觀光。我不想細說,只向大家說大雄寶殿特色的五個字:高、粗、多、奇、巧。
高,就是殿高25.8米,建筑面積達1031平方米。舊社會有一種說法,寺廟的高度不得超過文廟。大雄寶殿高度號稱9丈9,竟超過府、縣孔廟一倍之多,豈非大逆不道?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大雄寶殿重建時,常州一些文人紳士向府衙狀告天寧寺方丈冶開禪師。官司鬧了3年之久,天寧寺竟然打贏了。為了給這些地方上頭面人物一點面子,僅僅將殿脊稍稍改低了2尺(0.7米),這個“高”是來之不易的。
粗,大雄寶殿這么高大,屋面負荷這么重,全靠那兩人都合抱不進來,直徑達80厘米,長10米多的12根鐵梨木(一說是花旗松)支撐,這么粗大的木材從何而來?晚清時期,我國與洋商的經(jīng)貿(mào)往來,都由常州籍人、郵傳部大臣盛宣懷一手操縱。當時天寧寺曾向他求助,而美商大來洋行恰巧想在上海經(jīng)營洋松木材,申領(lǐng)執(zhí)照等事宜跳不過盛氏之手。他即乘機托美商在國外代購。洋人雖有難度,但又不敢怠慢盛氏。不久,就從南洋群島運來了這批木材,解決了這一難題。
多,就是磚木雕飾多。三尊大佛的蓮花座(又稱須彌座),大殿上三張金碧輝煌的供桌,懸吊在空中的三盞琉璃燈,都是用椴木、樟木一件件雕刻組裝而成。雕刻的內(nèi)容有花卉、佳果、飛禽、走獸,有戲文故事,有經(jīng)卷人物。屋面上正脊和戧脊,幾乎全是用磚雕飾件嵌砌而成。其數(shù)量之多,質(zhì)量之高,為江南其它寺院所不及。
奇,乾隆題寫“龍城象教”,概括了天寧寺的特色。所以“龍”的形象在天寧寺里是十分顯眼的。你看,山門殿是青龍,天王殿是黃龍,大雄寶殿是金龍,玉佛殿為赤龍,三寶殿為烏龍。大雄寶殿的金龍尤為奇特。是用金磚鏤雕拼制而成。龍身高4.5米,伸出3米長的龍須,氣勢威嚴磅礴。它早、中、晚的色彩能隨時而變。早晨旭日東升,金色“龍吻”上晶瑩的露珠,透出微微的紅光;中午艷陽高照,日光泛白,“龍吻”成金黃色;傍晚夕霞斜照,“龍吻”又變成了古銅色。
巧,懸掛在殿正中的巨匾,長7.5米,高2.2米,“大雄寶殿”四個大字,每字3米見方。這么大的字,是由常州籍書法家費念慈所書。當時的規(guī)矩是要用多大的字就要寫到多大,不作興先寫小字再放大。寫這么大的字,哪來那么大的筆?原來費先生是用木槌把包棕子用的箬葉槌擊成絲,然后把它扎在約2米長的竹竿上,以幾十斤刷墻用的黑色粉末--輕煤加水調(diào)和成墨汁,用蘆菲鋪在地上代紙寫成的。
再有一巧,“龍城象教”御書原匾,經(jīng)歷200多年的淪桑歲月,建國前早就毀得蹤跡不見了,現(xiàn)在又怎么恢復(fù)的呢?有心人先在市內(nèi)找到乾隆手書的“龍”、“城”、“象”三字,“教”字是請金山寺方丈慈舟禪師,在鎮(zhèn)江碑林乾隆手書石刻上拓印下來的。這塊御匾就這樣再現(xiàn)了,你說事情辦得巧不巧!
現(xiàn)在請各位移步到大殿背后,朝拜彩塑海島觀世音。這個大型彩塑群像,俗稱“望海觀音”。上有127尊大小塑像,高達13米。它以山巒起伏,海濤洶涌為背景,配以云彩、水浪、亭臺、寶座、蒼松、翠柏、橋梁、瀑布、篷船,兼有龍飛鳳舞,浪拍龍宮,白鶴翔空,鸚鵡歡歌等具有動感的景象。顯示出色彩斑斕,錯落有致,分合得體,結(jié)構(gòu)魁偉的氣派,給人以一種高大深邃,莊嚴無比的感覺。
群像的中心人物是赤著雙腳,立在鰲頭上的觀音。她手持楊枝凈水瓶,內(nèi)裝神奇的甘露,用以救人百病,表現(xiàn)出“普渡眾生”的風范。左邊侍立著雙手捧有寶珠的是龍女;右邊向觀音合十參拜的是善財童子。旁有龍宮,上有手持金剛杵的韋馱,手執(zhí)大刀的關(guān)公,托著寶塔的李靖和二郎神楊戩四位護法神,周圍有18羅漢。觀音上面是地藏王,其左右是閔公、道明兩尊者。觀音左邊騎青獅的是文殊菩薩,右邊騎白象的是普賢菩薩。最高處是一米高的“雪山太子”,即釋迦牟尼雪山苦修6年的場景。他赤膊抱膝蹲坐,因不吃人間煙火食,所以瘦得肋骨畢露,靠白猿獻果,麋鹿獻奶苦熬,說明他經(jīng)受了非凡的修煉,形象特別鮮明。其左右上方有日宮和月宮,他們是光明使者。再上面是天龍八部護法神。有趣的是左下面有尊羅漢,敞開的胸膛里有尊佛像。佛學(xué)上說人人都有佛性,因而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只因為人們心中的那尊佛睡而不醒,私心雜念蒙蔽了人的善性。這是勸勉人們要修身養(yǎng)性,多做好事,不要傷害公眾利益的一種形象比喻??傊?,海島觀音壁塑的眾多塑像,不僅造型優(yōu)美,神采奕奕,而且主次分明,彼此呼應(yīng),安排有序,不愧是佛教文化中的藝術(shù)瑰寶。
天寧寺還有從緬甸、泰國請來的玉佛、銅佛,有1990年新建的放生池,現(xiàn)在又在寺后興建13層的天寧佛塔。天寧寺和尚的梵唄唱誦曾晉京表演,在港臺地區(qū)也很受尊重。這些都說明了天寧寺的地位和聲望。相信她的建設(shè)和發(fā)展必定會與時俱進,越來越好,也歡迎各位與您的親朋好友下次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