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第1篇 桂林虞山公園導(dǎo)游詞
尋覓圣帝足跡 追蹤千載文明
飽覽山水神韻 游憩虞山公園
虞山公園位于桂林市城北,因其園美廟靈、山奇洞幽,是桂林山水游覽的開山地和桂林歷史的淵源地。園內(nèi)虞山、皇澤潭、韶音洞素有仙山、仙河、 仙洞之名。四千多年前,華夏文明始祖之一的虞帝南巡曾到這里,秦人立廟紀(jì)念,延續(xù)至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古往今來,祭祀帝者絡(luò)繹不絕,使虞山和虞帝廟附麗著濃郁的儒宗文化色彩,積淀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虞山公園的造園手法新穎,風(fēng)格獨樹一幟,古今結(jié)合,東西兼容,精巧雅致,主要景點虞帝廟、怡沁園、三絕碑、五福塔、聞韶樓、韶音洞、九重天、美泉宮 景景生輝,處處誘人。
虞山 在虞山公園內(nèi),疊彩區(qū)北極路東,漓江西岸,是桂林城北一座孤峰,海妃殉之。根據(jù)這個動人的古老傳說,唐時在山下建虞帝廟,廟東宋人建南薰亭,把山叫做虞山或舜山。虞山西麓有南北對穿的南薰洞,又名韶音洞。曾是古老的地下河道。山崖上有唐韓云卿文,韓秀實書、李冰陽篆額的《舜廟碑》和宋朱熹作的《虞帝廟碑》等石刻。洞內(nèi)有張式的《韶音洞記》,方信儒的《古相思曲》等。
韶音洞 在虞山西麓,為一南北對穿的古地下河道,高2~3米,寬5.5米,深105米,面積約720平方米。北洞前淙淙流水、陣陣松濤,交匯成韻,有如舜帝所制“韶樂”,因有韶音洞之名。張式《韶音洞記》云:“洞之深凡十有三丈,廣二丈有奇。牖之外少西,有地隆然而高為臺,可釣。明年秋,又于洞之左得小丘,平廣爽塏,江出于旁,凡桂之山,瑰奇杰出者悉獻(xiàn)其狀?!泵髦苓M(jìn)隆題“韶音洞”洞名,清俞徵題“薰弦”二字,都表達(dá)了洞的特色。
南薰亭 在虞山南山腰。始建于宋淳熙二年(1175),為張式創(chuàng)建,歷代均有修葺。亭東可望漓江,南有松林,亭北山水交織,一派靈秀景象??箲?zhàn)期間毀于戰(zhàn)火,僅存遺址。昔日是謁舜廟從容游息、宴集之地。清人查淳《南薰亭詩》,“留題字滿苔痕綠,古廟煙浮松影寒。此日登臨無限恨,追思往事一憑欄”,詩人對今昔抒發(fā)無限感慨。如今,新建虞山大橋飛架漓江東西岸,車隊如龍,古廟蒼松將長青萬古。
舜廟遺址 在市區(qū)虞山(又名舜山)南麓。虞山為桂林開發(fā)較早的名山之一,相傳虞帝南巡曾到此山,故名虞山。并立廟紀(jì)念。廟建于何時無考。唐建中元年(780),朝議郎守尚書禮部郎中上柱國韓云卿,朝議郎守梁州都督府長史武陽縣開國男翰林待詔韓秀實,京兆尹人李陽冰,曾合璧《舜廟碑并序》于虞山,此為記述舜廟最早的一方石刻,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宣教郎主管臺州崇道觀朱熹作,《舜帝廟碑》云:“虞帝祠在城東北五里,而近虞山之下,皇澤之灣,蓋莫詳其始所自立,而有唐石刻辭在焉。南宋淳熙二年(1175)春2月,今直秘閣張侯式始行府事,奉奠進(jìn)謁,仰視棟宇傾墊弗支,圖像錯陳造已淫厲?!?于是“命撤而新之”。這是有記載的第一次修葺。此后,修葺之事歷代均有。今殿堂,僧舍已廢,遺址尚存。
廣西桂平西山導(dǎo)游詞 ·桂林導(dǎo)游詞 ·星島湖導(dǎo)游詞 ·廣西漓江導(dǎo)游詞
虞山大橋 位于疊彩區(qū)虞山以東約400米的東環(huán)路和北環(huán)路與漓江相交處。1986年1月興建,1988年2月建成,同年9月通過竣工驗收交付使用。虞山橋是桂林市“七五”重點工程項目,為7墩2臺等截面t型預(yù)應(yīng)力簡支連續(xù)公路橋,總長309.86米,寬20.5米,其中車行道15.5米,人行道2.5×2米;荷載汽--20級,拖--100級;最高通航水位按10年一遇洪水計,設(shè)計6級航道,通航凈高4.5米。虞山橋是目前桂林市區(qū)橫跨漓江4座公路橋中最大的一座橋梁,它的建成,溝通內(nèi)外環(huán)線,實行人貨車分流,不僅對緩減市區(qū)交通緊張、改善城市環(huán)境起到積極的作用,而且橋型通透明快,結(jié)構(gòu)簡單實用,與四周景色相互補充,是一座十分美麗的景觀橋。
第2篇 廣西景點桂林虞山公園導(dǎo)游詞
虞山公園位于桂林市城北,因其園美廟靈、山奇洞幽,是桂林山水游覽的開山地和桂林歷史的淵源地。園內(nèi)虞山、皇澤潭、韶音洞素有仙山、仙河、 仙洞之名。四千多年前,華夏文明始祖之一的虞帝南巡曾到這里,秦人立廟紀(jì)念,延續(xù)至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古往今來,祭祀帝者絡(luò)繹不絕,使虞山和虞帝廟附麗著濃郁的儒宗文化色彩,積淀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虞山公園的造園手法新穎,風(fēng)格獨樹一幟,古今結(jié)合,東西兼容,精巧雅致,主要景點虞帝廟、怡沁園、三絕碑、五福塔、聞韶樓、韶音洞、九重天、美泉宮 景景生輝,處處誘人。
韶音洞 在虞山西麓,為一南北對穿的古地下河道,高2~3米,寬5.5米,深105米,面積約720平方米。北洞前淙淙流水、陣陣松濤,交匯成韻,有如舜帝所制“韶樂”,因有韶音洞之名。張式《韶音洞記》云:“洞之深凡十有三丈,廣二丈有奇。牖之外少西,有地隆然而高為臺,可釣。明年秋,又于洞之左得小丘,平廣爽塏,江出于旁,凡桂之山,瑰奇杰出者悉獻(xiàn)其狀。”明周進(jìn)隆題“韶音洞”洞名,清俞徵題“薰弦”二字,都表達(dá)了洞的特色。
虞山 在虞山公園內(nèi),疊彩區(qū)北極路東,漓江西岸,是桂林城北一座孤峰,海妃殉之。根據(jù)這個動人的古老傳說,唐時在山下建虞帝廟,廟東宋人建南薰亭,把山叫做虞山或舜山。虞山西麓有南北對穿的南薰洞,又名韶音洞。曾是古老的地下河道。山崖上有唐韓云卿文,韓秀實書、李冰陽篆額的《舜廟碑》和宋朱熹作的《虞帝廟碑》等石刻。洞內(nèi)有張式的《韶音洞記》,方信儒的《古相思曲》等。
南薰亭 在虞山南山腰。始建于宋淳熙二年(1175),為張式創(chuàng)建,歷代均有修葺。亭東可望漓江,南有松林,亭北山水交織,一派靈秀景象??箲?zhàn)期間毀于戰(zhàn)火,僅存遺址。昔日是謁舜廟從容游息、宴集之地。清人查淳《南薰亭詩》,“留題字滿苔痕綠,古廟煙浮松影寒。此日登臨無限恨,追思往事一憑欄”,詩人對今昔抒發(fā)無限感慨。如今,新建虞山大橋飛架漓江東西岸,車隊如龍,古廟蒼松將長青萬古。
舜廟遺址 在市區(qū)虞山(又名舜山)南麓。虞山為桂林開發(fā)較早的名山之一,相傳虞帝南巡曾到此山,故名虞山。并立廟紀(jì)念。廟建于何時無考。唐建中元年(780),朝議郎守尚書禮部郎中上柱國韓云卿,朝議郎守梁州都督府長史武陽縣開國男翰林待詔韓秀實,京兆尹人李陽冰,曾合璧《舜廟碑并序》于虞山,此為記述舜廟最早的一方石刻,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宣教郎主管臺州崇道觀朱熹作,《舜帝廟碑》云:“虞帝祠在城東北五里,而近虞山之下,皇澤之灣,蓋莫詳其始所自立,而有唐石刻辭在焉。南宋淳熙二年(1175)春2月,今直秘閣張侯式始行府事,奉奠進(jìn)謁,仰視棟宇傾墊弗支,圖像錯陳造已淫厲。” 于是“命撤而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