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
第1篇英語開題報告 第2篇英語教育碩士開題報告 第3篇英語專業(yè)論文開題報告 第4篇英語專業(yè)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 第5篇英語本科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模板 第6篇初中英語導學案編制研究的開題報告 第7篇高中英語小課題開題報告 第8篇英語文學專業(yè)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 第9篇小學英語開題報告 第10篇英語論文開題報告模板 第11篇英語本科生論文開題報告 第12篇英語論文開題報告參考
篇一 英語開題報告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1 introduction
the intention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possible advantages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s in its application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ranslation analysis.
since early 20th century, translation studies gradually broke away from the marginal status within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and established itself as an empirical science. from then on, schools of thought have kept coming out and each claims its legitimacy for existence. among these schools is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dts).
dts approaches translation from an empirical perspective. translation is viewed to be a social activity having significant importance in the receiving culture and for the target community. therefore, translation is dealt with beyond the linguistic realization and language comparison, and is incorporated in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my attention was first directed to dts by its peculiar characteristic of observation,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the subject is whatever happen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from the determination of prospective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to the process of translator’s choice of strategies, brainstorming and the revision, to the final product making appearance in the target community.
the method of dts is basically descriptive. the prescriptive tendency and the problem-solution pattern is abandoned. translation phenomena are noted down. with accumulated data, some underlying truths about translation will come out which will prove to be instructive not only for theoretical probe but also for applied translation practice. i will apply this descriptive method in the case study of this thesis.
a convenient tool has been set up to conduct dts. “norm” is operative at every stage of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function, process and product and their r
elationship as well are skeletal structure of what constitute descriptive studies. translation phenomena are accounted for with the help of norm.
the case taken in this thesis is the chinese classic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two english versions translated respectively by yang hsien-yi and david hawks are compared and observations are made in regard to their translation approaches.
in this regard, my observations are limited to several aspects, i hope in-depth observation and explanation will done in light of dts.
2 outline
2.1 development and major concepts of dts
in this part i will describe holms’ basic map of d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ction, process and product. i will also discuss some important concepts such as pseudo-translation, multiple translation, translationese, norm etc.
2.2 methodolgy
i will in this part discuss the methodology of dts before i apply the same to the case study in this thesis with emphasis to be placed on semiotic approach and the concept norm.
2.3 dts in contrast to other theories
a contrast study will be conducted here with the objective to find the difference of dts from other theories such as equivalence theory and the chinese xin da ya criteria. some advantage will possibly be shown in this study.
2.4 case study
in this part, translation of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also translated a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will be under investigation in light of dts. translation samples to be quoted here will be selected at random.
2.5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above elaboration of dts and the case study, possible conclusion will be on the advantage of dts in specific study of translation. suggestions on further research efforts will be made also.
(note: while the topic will remain the same, the above arrangement of contents is subject to change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it is therefore pointless to try to make tc more scientific than is sensible in view of its complex subject-matter and available methods. translating is a mental, multi-factorial activity which cannot exhaustively be investigated within a linguistic framework ignoring the person of the translator.”(wilss, 1982: 217)
開題報告范文 ·英語開題報告范文 ·論文開題報告格式 ·會計開題報告
篇二 英語教育碩士開題報告
英語教育碩士開題報告1
一、 問題的提出
學習動機對學生的英語學習起著重要的作用,新英語課程標準也特別強調(diào)要不斷激發(fā)和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將興趣轉(zhuǎn)化為穩(wěn)定的學習動機,并將學習動機作為英語教學的情感態(tài)度目標之一。中學英語教師在教學中經(jīng)常會遇到一些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缺乏英語學習動機的學生,如何激發(fā)他們的英語學習動機,是廣大教師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也是本文對學習動機進行深入探討的目的所在。動機對英語學習非常重要,研究學習動機對中學英語教學有重要的意義。在目前中學生英語學習動機普遍不足的情況下,教師采用各種教學策略激發(fā)他們英語學習的動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動機大體上可以分為內(nèi)部動機和外部動機?,F(xiàn)代心理學者比較強調(diào)內(nèi)部學習動機,認為外部學習動機在學生學習的持久性方面差些,只有內(nèi)部動機才能使學生具有長久的學習動力。因此,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情況,采取不同的策略激發(fā)穩(wěn)定的內(nèi)部動機,從而激發(fā)他們進一步努力學習的積極性,形成英語學習的良性循環(huán),為后續(xù)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 課題來源和理論依據(jù)
1、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論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一個概念。自我效能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個體的自我效能感決定他在成就情境中的行為動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使個體積極從事相應的活動,并樂
于付出努力和采取策略來應付遇到的問題,解決面臨的困難。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個體行為的積極性不高,為了避免失敗及消極情緒的困擾,常常選擇較低難度的任務、甚至自我放棄,這必然導致活動結果不盡如人意,反過來進一步降低了他的效能感。國內(nèi)外已有不少研究表明自我效能與學業(yè)成績呈正相關。
2、韋納的成敗歸因理論
成敗歸因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bema~weiner,1974)提出的。他認為,個人對成敗的解釋不外乎以下四種因素:能力、努力、任務難度和機遇或運氣。其中,能力和努力是兩種描述個人特征的“內(nèi)在原因”,是個人可以控制的;難度和運氣則是表示環(huán)境因素的“外在原因”,是個人較難控制的;能力和任務難度又屬于穩(wěn)定的因素;努力程度和運氣好壞則是不穩(wěn)定因素。不同的歸因傾向會使人對成功和失敗產(chǎn)生不同的情感體驗和情感反應,并由此影響個體對未來結果的預期和努力。
3、行為主義心理學強化理論
美國學習心理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是一位行為主義心理學家,他是在考查和研究人的行為是如何形成這個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其學習理論的。他將強化分直接強化、替代性強化和自我強化。前兩者屬于外部強化,后者屬于內(nèi)部強化。教學中合理使用強化,可以使學生由于獲得成功的滿足和喜悅而增強了學習的成功感與自信心,從而改善學習行為和效果。
三、 國內(nèi)外研究綜述
對外語學習動機理論研究較早較多的是加拿大的語言學家
w 。lambert 和r。gardner。他們通過十幾年對外語學習者的跟蹤調(diào)查研究,提出了學習動機應分為兩類:工具型動機和結合型動機( in strum en ta lmo t iva t ion and in tegrative motivation)。具有工具型學習動機的'學習者學習外語,通過外語考試,目的是想利用外語工具去尋找好的職業(yè),能夠閱讀目的語資料,改善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資格;而具有結合型動機的學習者學習外語,主要是對目的語的社團、文化感興趣,學好外語為的是更好地與目的語社團內(nèi)的人們進行交際,欣賞目的語國家的文化藝術。
lambert 和gardner 的動機研究理論、方法和成果對外語學習的影響很大。他們在加拿大調(diào)查了英語學習者學習法語的學習動機。從他們的調(diào)查結果來看,與工具型學習相比,結合型法語學習者的語法學得更好。后來,他們又在菲律賓調(diào)查英語學習者的動機,然而,這里得到的結果恰好與北美洲的調(diào)查結果相反,工具型學習者的英語學得更好些。l am ber t 和ga rdner 在北美進行動機調(diào)查時還發(fā)現(xiàn),結合型外語學習者的動機強烈程度(mo t iva t iona l in ten sity)高于工具型學習者。
20 世紀90 年代以來,關于外語學習動機的研究更加深入,研究者們認識到l am ber t 和gardner 早期對學習動機研究的不足,并從認知、社會、心理、構建、教育等多種視角對外語學習的動機進行研究。
do rnyei 吸收了主流動機心理學研究的有關理論,在多年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外語學習動機三維結構模式,該模式從語言層面(l anguagel evel)、學習者層面(l ea rnerl evel)和學習情景(l ea rn ing situa t ion l evel)三個層面來界定和測量外語學習動機。它強調(diào)了語言學習動機的多維性質(zhì),反映了
語言的三個不同方面,即社會、學習者個人和教育主要問題。該研究在理論上豐富了外語學習動機研究的內(nèi)容,推進了外語學習動機的研究的發(fā)展。
trambley 和gardner 在gardner 以前的第二語言學習動機模式理論的基礎上,又提出了擴展動機理論。這一擴展動機理論反映了ga rdner 等人的“語言態(tài)度——動機行為——學習成績”三大因素之間線性關系的一貫立場,同時又在態(tài)度與動機之間增加了目標顯著性、效價及自我效能等三個中間變量。
w illiam 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社會構建的角度提出了目前最系統(tǒng)、最完整的外語學習動機模式。他把外語學習動機定義為:一種認知和情感上被激發(fā)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導致一種有意識的行動決定;并帶來一段時間智力或體力上的持續(xù)努力;從而達到先前制定的某個或多個目標。
我國關于外語學習動機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從80年代的研究狀況看,中國學者主要以引入、介紹和翻譯國外理論、研究以著作為主。最早致力于此的專家當數(shù)桂詩春、王初明、文秋芳等。其中以著作為多,主要有《心理語言學》(桂詩春,1985)、《外語教育心理學》(章兼中,1986)、《中國學生英語學習心理》(桂詩春,1991)、《應用心理語言學》(王初明,1991)、《外語教育心理學》(朱純,1994)。90年代以來,隨著對外語學習者個性差異探討的深入展開,人們開始關注語言學習者情感因素的研究,尤其是我國在外語教學重心發(fā)生了轉(zhuǎn)移后,不再強調(diào)以教師和學校為中心,而是以學生和學習為中心,著重對學習者個人因素和學習過程加以研究。華惠芳(1998)介紹了國外外語學習動機理論,提出證書動機是中國學生的主要動機。他認為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可塑的;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動機是搞好外語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個人學習動機是社會文化因素的結果。因此,他提出了如何就外語學習的實際需要,為外語學習創(chuàng)造有利的社會條件以提高外語學習動機。廉潔(1998)認為制約學習策略的學習因素有六種,其中態(tài)度影響和決定動機,態(tài)度主要通過動機來對外語學習過程進行制約。戴曼純(2000)介紹了j。arnord所著《語言學習中的情感因素》一書,具體介紹了包括動機在內(nèi)的情感因素及其界定。吳丁娥(2000)分析了情感障礙如何影響外語教學和外語習得,并指出目前我國以求職為目的的工具型動機使大學外語教學與習得有了較大的進展。周福芹、邵國卿(2001)認為我國大多英語初學者有增長知識、提高素質(zhì)的動機。在外部政策壓力和內(nèi)部功利驅(qū)動的長期作用下,學習者的初始動機發(fā)生了轉(zhuǎn)變。武和平(2001)概述了九十年代國外主要動機理論建構、動機與學習者其他因素的研究及其教育學意義。劉東樓 (2002)探討了外語學習動機定義、分類、影響動機的因素和動機研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秦曉晴(2002)討論了動機的其他視角及相關理論,如需求理論、期望價值理論、自我效能理論等及對外語學習的意義。楊國?。?002)分析了目標教學策略、認知情感策略、認知策略對大學英語學習動力的強化作用。閆傳梅、張梅娟(2002)探究了學習動機在內(nèi)的情感因素在外語教學中的介入。王勝蘇(2003)認為情感因素,如學習動機、學習態(tài)度等,和跨文化因素是影響外語學習的兩個因素。李梅(1999)探討了學習內(nèi)在動機與英語教學的關系。指出內(nèi)在動機促進英語成績的提高;學生存在證書動機;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是英語教學的關鍵。張凌華(2000)研究了影響剛入校學生學習動機的潛在因素。
英語教育碩士開題報告2
一、論文題目:classroom interaction and oral english teaching
二、研究現(xiàn)狀:
對于課堂互動與英語口語教學之間的關系,國內(nèi)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構建主義模式 它是以構建主義理論為基礎的互動模式,司洪海在《構建主義理論與英語口語教學》中從對現(xiàn)有教學模式的“反思”入手,探討將構建主義引入英語課堂教學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意義和作用。盧艷春和路雅琴在《構建主義與大學英語口語課堂教學》中則分別“從構建知識觀”“構建學習觀”“構建教學觀”入手,強調(diào)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動性、構建性。(2)角色扮演模式 徐志敏、王瑛在《大學英語課堂互動教學中角色扮演探究》中著重探討了在角色扮演的互動教學中教師的作用,對指導教學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而黃玉蘭在《角色扮演引入英語專業(yè)口語教學中》從角色扮演是“多為互動英語口語教學模式的應用”探討了角色扮演這一教學方法的目的、步驟和利弊等方面。(3)以學生為中心模式 這一模式被單獨研究的較少,黃影秋在《以學生為中心提高英語口語課堂教學效果的探索中》通過對學生口語課堂學習存在的問題的分析,提倡“以學生為中心”,實現(xiàn)教與學的“雙邊互動”。并提出闡述如何運用其他“教學策略提高口語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交際能力的提高。而劉蓉在《談英語口語課堂互動》中則提出了互動可以創(chuàng)造“以學生為中心的口語課堂和整體小組作業(yè)模式”,提高口語交際能力。(4)合作性學習模式 這種模式的研究較為普遍和盛行,它興起于美國,在后來取得實質(zhì)性的進展的一種教學理論與策略。黃艷在《合作性學習在大學英語課堂的應用》中提出了以下幾種合作模式,從而的出該模式的優(yōu)勢所在。顧曉樂在《合作性學習與情景劇表演》中從情劇表演的角度來證明合作性學習的有效性。肖巧玲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合作學習》中則通過合作學習在口語教學中的實踐探究合作學習應注意的原則。而慕東文在《合作性學習的特點、目標、內(nèi)容和實踐策略》一文中,他用“人文精神和平等民主合作”原則,對待新的理念,指導英語口語教學。(5)情景設置模式 它主要是根據(jù)gillian brown & george yuled的語言情景對第二語言習得者的交際緊張、焦慮的研究表明口語情景設置不適當,會影響學生用目標語進行交流,進而強調(diào)進行口語教學情景設置的重要性。張舍茹、孫邊旗在《英語口語教學的情景設置》中就論述我們應注意“情景互動教學中應遵循的原則”,及如何設置“英語口語教學中情景設置的形式”兩個小方面局部性的探討了情景設置這種互動模式。孫久榮在《論英語口語課的情景教學》中對情景設置這個模式從宏觀上進行了分類,進而得出“開放式情景”和“封閉式情景”,為情景設置互動模式研究開辟了一個小領域。
三、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通過對目前已經(jīng)發(fā)展起來并比較成熟的幾種互動模式的歸納來看:關于人際互動這種互動模式在目前的互動性研究中被單獨研究還比較少,沒有被當作一種獨立的模式應用到英語口語課堂教學中,它更多的是被貫穿到其他幾種互動模式當中。因此,本論題認為它還有進一步研究的空間。
四、研究的理論依據(jù)和研究方法:
本論題將以教育心理學的理論為基礎,以互動理論和構建主義理論為依據(jù),運用歸納總結的方法對已有的研究進行宏觀上的概述,從而引出本文論題,通過例證分析、驗證人際互動模式對課堂英語口語教學效果的提高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五、提綱: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definition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interaction
1。1 definition of interaction
1。2 theoretical basis of interaction
1。3 some main interactive modes in the present classroom
chapter two the necessity and the principles of following interactionteaching mode
2。1 the disadvantage of traditional oral english teaching mode
2。2 the necessity and merit of taking interactionteaching mode
2。3 oral english interactionteaching mode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chapter three personal interaction in the oral english teaching
3。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3。2 two types of personal interaction
3。3 classroom climate
3。4 classroom size
chapter four the evaluation of the interactive oral english teaching mode
4。1 some principles should follow when evaluating
4。2 the concept of evaluating
4。3 the technology of evaluating
conclusion
六、參考文獻
jonssen, dhthinking technology: toward a constructivist design model 。educational technolgy。 3 (1994): 3435。
littlewood, william。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盧艷春, 路雅琴?!皹嫿ㄖ髁x與大學英語口語教學?!?前沿雜志。 11 (2006):98100。
司洪海?!皹嫿ㄖ髁x理論與英語口語教學。” 基礎英語教育。 4 (2005):89。
吳蕾?!皹嫿ㄖ髁x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東華大學學報(社科版)。7 (2007):2324。
范雄飛, 黃玉蘭?!鞍呀巧缪菀胗⒄Z專業(yè)口語教學之中。”讀與寫雜志。 9 (2006):3537。
徐志敏, 王瑛。“大學英語課堂互動教學中角色扮演探究?!?外語研究。 8 (2006):5657。
黃影秋?!耙詫W生為中心提高英語口語課堂效果?!?濟南職業(yè)學院學報。 3 (2007): 8188。
何亞娟?!爸袑W英語課堂互動教學的探索與實踐?!?渭南師院學報。 12 (2004): 7273。
顧曉樂, 黃芙蓉?!昂献鲗W習與情景劇表演?!?國外外語教學。 2 (2004):5556。
黃艷。“合作性學習在大學英語課堂的應用?!?長沙大學學報。 10 (2007):145146。
慕東文?!昂献餍詫W習的特點、目標、內(nèi)容和實踐策略?!?甘肅農(nóng)業(yè)。 6 (2006):304305。
孫邊旗,張舍茹?!坝⒄Z口語教學的情景設置?!?教育理論與實踐 8 (2006):3739。
孫久榮?!罢撚⒄Z口語課的情景教學。” 遼陽師專學報 21 (2002):8789。
篇三 英語專業(yè)論文開題報告
英語專業(yè)論文開題報告(一)
畢業(yè)設計(論文)開題報告
the function of context in translation
語境對翻譯的作用
一、題目來源
其他,專題研究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隨著我國的教育改革,素質(zhì)教育始終是一個熱門話題?!痘A教育階段新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素質(zhì)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是,在實際的中學英語教學中,大多數(shù)同學缺乏自主學習能力,沒有有效的自主學習策略,本文通過對自主學習的研究,提出一些有效的英語自主學習的策略,使學生從被動的接受知識轉(zhuǎn)為主動去學習知識,從而做到真正的會自主學習。
三、閱讀的主要參考文獻 及資料名稱
benson, p. and voller, p.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m].london: longman.1997,
breen, m.p .and mann, s. shooting arrows at the sun: perspectives on pedagogy for autonomy. in p.benson and p.voller (eds) 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m]. london: longman. 1997.
[3] boud, d. (ed.).developing students autonomy in learning [m]. london: kogan.1988.
[4] candy.self-direction for life-long learning [m]. california: jossey-bass.1981.
[5] dickinson, l. self-instruc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6] gardner and miller. (eds.).tasks for independent language learning [m].alexandria. 1996.
[7] holec, 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pergamon.1981.
[8] jones.strateg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gnitive instruction in the content areas [m].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of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1987.
[9] nunan, d. ‘designing and adapting materials to encourage learner autonomy’. in p.benson&p.voller (eds) 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m]. london: longman.1997.
[10] o’malley, j.m.and chamot, a.v.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london: macmillan.1990.
[11] sinclair, b. “l(fā)earner autonomy: the next phase” in sinclair, b.et al. (eds).learner autonomy, teacher autonomy: future directions [m]. london: longman.2000.
[12] voller, p. does the teacher has a role in autonomous learning? in p.benson and p.voler (eds) 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j].1997.london: longman, 98-113.
[13] vygotsky, l.s.mind and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mental processes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14] wenden, a. learner strategies for learner autonomy: planning and implementing learner training for language learners [m], hertfordshire, uk:pretice hall international.1991.
[15] wenden, a. learner strategies for autonomous learning [j]. 1998.great britain:prentice hall.xi:347
[16] wenden.a.in cooperating learner training in the classroom. in a.wendenand http://fanwen. (eds.) 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 [j],159-68.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1987.
[17] 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5.
[18] 武和平.元認知及其與外語學習的關系[j].國外外語教學[j]第二期.2000.
[19] 王立非.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問題與對策[j].國外外語教學第四期.2001.
[20] 英語課程標準研制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22.
[21] 劉潤清,胡壯麟.外語教學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四、國內(nèi)外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與研究的主攻方向
1.國內(nèi)外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 自主學習,又稱自我調(diào)節(jié)的學習,一般是指學習者自覺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監(jiān)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過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自主學習成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維果斯基學派、操作主義、現(xiàn)象學派、社會認知學派、意志理論、信息加工心理學等都從不同角度對自主學習作過一些探討。對此,20世紀80年代末出版的《自主學習和學習成績:理論、研究和實踐》一書已作過系統(tǒng)總結。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外對自主學習問題的研究更加廣泛、深入,尤其在自主學習的實質(zhì)、機制、自主學習與學習成績的關系、自主學習能力的獲得等基本問題上都取得了重大進展。隨著我過的教育改革,素質(zhì)教育是一個熱門話題。《基礎教育階段新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素質(zhì)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研究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研究的主攻方向
自主學習理論是在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知心理學以及認知語言學等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動的、發(fā)現(xiàn)的、合作的學習方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是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但是,在我國現(xiàn)階段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大多數(shù)老師和同學都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沒有有效的自主學習策略,本文旨在提出一些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自主學習策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主要研究內(nèi)容、需重點研究的關鍵問題及解決思路
1.主要研究內(nèi)容
1)自主學習的定義及理論基礎;
2)學習策略的概念及其類別;
3)通過對我國中學階段自主學習能力的分析,提出一些有效的英語自主學習的策略。
2.重點研究的關鍵問題和解決思路
我國在新課程改革以來,大力提倡學生從被動、依賴的學習方式轉(zhuǎn)變?yōu)橹鲃?、積極的學習方式。本論文旨在通過對自主學習的定義及其理論基礎進行說明,針對當前我國中學階段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策略。
六、完成畢業(yè)論文所必須具備的工作條件及解決的辦法
1.所需工作條件:
1)搜集大量相關的中英文資料,尋找類似課題的論文作為樣本借鑒;
2)利用網(wǎng)絡查詢課題研究的國內(nèi)外信息,了解課題的研究成果及發(fā)展趨勢;
3)要求有先進的文件檢索系統(tǒng)及完備的計算機打印設備。
2.解決辦法:
1)充分利用校內(nèi)外圖書館、資料室查找所需資料;
2)利用中國期刊網(wǎng),下載cajview5.5瀏覽器查找相關論文;
3)運用microsoft word 撰寫、編輯、排版論文;
4)通過學校機房及打印室完成論文的打印和裝訂。
七、工作的主要階段、進度與時間安排
1. 20_____年12月20日確定論文題目.
2. 20_____年12月20-31日前查找資料,閱讀文獻,翻譯文獻資料,撰寫文獻綜述,擬定寫作大綱。
3. 20_____年1月5-10日開題報告,做好開題準備。
4. 20_____年4月1日前完成初稿,并讓指導老師提出指導意見.
5. 20_____年5月20日前結合指導老師意見認真修改論文.
6. 20_____年6月7日前定稿,打印上交,準備論文答辯。
八、指導教師審查意見
附件大學英語畢業(yè)設計(論文)課題申報、審核表
學院(系):外國語學院英語系
英語專業(yè)論文開題報告(二)
題目:從違反合作原則角度研究《生活大爆炸》的幽默會話
a study of humor produced by violating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conversationsof the big bang theory
學生姓名:劉_____
專業(yè):英語
班級學號:_____
指導老師:王*
指導教師職稱:講師
選題的目的意義:
本文從語用學角度出發(fā),運用合作原則分析當下美國情景喜劇《生活大爆炸》的言語幽默,對人們分析、理解、欣賞英語語言幽默提供了一些有效的建議。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許多學者對于幽默的研究已有多個角度,如社會學、心理學、修辭學等,grice的合作原則和austin的言語行為理論等對于幽默的研究呈現(xiàn)出了多視角。
《生活大爆炸》自開播以來就深受美國廣大觀眾的喜愛,尤其是大量年輕人。其角色之間的巧妙對話最能引起觀眾興趣。由于其新穎性,對其研究很少,本文通過運用合作原則及相關知識,分析情景喜劇中幽默語言的會話含義的產(chǎn)生,是一種嘗試。能夠使觀眾和英語學習者更好的身臨其境去感受不同的語言,文化,思維。同時為英語口語練習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機會。
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
論文主要是依據(jù)《生活大爆炸》具體實例劇情,從該情景喜劇語言中違反合作原則而產(chǎn)生的幽默話語進行研究,結合語言運用、文化交際等背景知識對《生活大爆炸》的典型對白進行剖析,首先概述理論體系,然后探究其別具特色的人物語言特征,從而概括出該劇的會話特色。論文主要分析具體的例子并對其歸納分類于合作原則。
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
本文主要是展現(xiàn)角色間獨具特色的語言魅力,同時揭示出日常生活中正常對話的重要依據(jù),通過了解和學習不同的文化語言幽默,從中掌握人際交往中的技巧。
本文主要分析研究兩個問題:第一,該情景喜劇中的幽默語言是如何通過合作原則及其各準則的違反來實現(xiàn)的;第二,通過對該劇情景喜劇幽默語言的研究,對我們的英語學習有何啟示。
預期結果:
該劇《生活大爆炸》的對話特點十分突出,其幽默形式更是新穎獨特。本論文首先介紹了《生活大爆炸》的人物性格,然后進一步探究語言特色及主要人物的話語言說方式,既從形式上對該劇進行了剖析,又在內(nèi)容上揭示了美國生活,文化現(xiàn)實,論述了其對語言形成的影響。
通過研究,本論文認為,小說作者通過運用違反合作原則分析特色的人物語言的運用,分別從違反數(shù)量原則,質(zhì)量原則,關系原則和方式原則具體剖析劇情歸納分類,總結其對幽默語言所產(chǎn)生的效果,從而為有效的日常交際提供一些技巧,并為英語語言的學習和使用帶來一些啟示。
英語專業(yè)論文開題報告(三)
題目名稱:politeness principle as a strategy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商務英語談判中的禮貌策略研究
學生姓名:
學號:
學院:
專業(yè)年級:英語專業(yè)商務方向_____級
指導教師:
職稱:
一、選題的依據(jù):
由于商務活動的需要,在世界高度一體化,國際商務活動日益頻繁,中國進入wto 的國際背景下,需要人們熟練掌握對外商務活動的原則和技巧;而商務談判是對外商務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商務談判實際上是通過語言來進行的經(jīng)濟活動, 其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語言的應用。在談判過程中談判雙方都希望己方利益最大化,因此雙方在談判過程中的語言表達和應用對談判有著深遠影響。得體、合適的語言表達能促進商務談判的順利進行。而禮貌原則作為一種語用策略是商務談判的必要技巧,我們通過運用禮貌策略減少談判雙方的利益摩擦,緩和談判環(huán)境,使雙方在快樂的條件下獲得共贏和理想的談判結果。本選題旨在研究禮貌語言策略在商務談判中的影響及具體應用。其意義如下:
意義:1. 得體的談吐能樹立談判者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和職業(yè)道德形象,是商務談判中的潤滑劑;
2.增加談判者之間的信任度,提高談判中的自覺性,增加談判的成功性,從而實現(xiàn)經(jīng)濟利益;
3. 對商務談判中禮貌原則的研究有利于對今后禮貌原則文化差異起著促進作用;
4. 對禮貌原則的研究及禮貌語言的學習、應用利于人們生活實際中的交際和商務活動,利于個人生活。
2)綜合國內(nèi)外有關本選題的研究動態(tài)和自己的見解
我國學者何自然認為禮貌語言實際上是一種語用策略。大量學者對語用學中的禮貌策略進行了研究。我國學者胡艷芳認為禮貌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一條重要準繩(2022),普遍存在于人類的交際活動中。國內(nèi)學者徐盛恒也有深入的見解他認為禮貌語言是語言交際可能涉及的各方關系的杠桿(1992),起著調(diào)節(jié)人際關系的作用。他們的研究都說明了禮貌語言策略在人們生活交際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國外學者對其的研究更為突出。早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戈夫曼(erving goffman)就提出了“面子行為理論”,建立了禮貌模式。20世紀60年代,美國語言哲學家grice(1975)在austin 和searle的言語行為基礎上提出了會話合作原則,該原則認為人們在所有會話中都應遵循質(zhì)量,方式和相關的四準則。r.lakoff(1972,1973,1975,1977)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提出禮貌三規(guī)則。1978年brown 和levinson 提出了“面子論”。而英國語言學家利奇(leech,1983)將語用原則分為“人際修辭”(interpersonal rhetoric)和“篇章修辭(textual rhetoric),提出了禮貌六準則。語用學中禮貌語言策略的歷史來源及國內(nèi)外學者的研究為諸多學者對禮貌策略在商務談判中作用及應用的研究有著巨大的指導意義。許多學者就grice的合作原則及相關理論,leech的禮貌六準則,以及brown和levison的“面子論”在商務談判中的應用進行了相關研究。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禮貌原則這一語用策略不僅適用于人們生活中的交流同時在商務談判中依然適用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在此基礎上,本選題在淺析各位學者對語用范疇中禮貌策略研究的同時,著重研究其具體禮貌語用策略和準則在商務談判中的影響及應用。深入探討 grice的合作原則、leech的禮貌六準則(得體,慷慨,贊譽,謙遜,一致,同情準則)及 brown和levison的“面子論”及他的禮貌策略(積極和消極禮貌策略)在商務談判中的應用進行深入探討。從而說明禮貌語言策略在商務談判中的重要性。
二、研究內(nèi)容
(1)主要研究內(nèi)容及觀點:
本選題在淺析各位學者對語用范疇中禮貌策略研究的同時,著重研究其具體禮貌語用策略和準則在商務談判中的影響及應用。深入探討 leech的禮貌六準則(得體,慷慨,贊譽,謙遜,一致,同情準則)及 brown和levison的“面子論”及他的禮貌策略(積極和消極禮貌策略)在商務談判中的應用進行深入探討。
(2)論文內(nèi)容提綱:
1 商務談判的簡單介紹
1.1商務談判的定義
1.2商務談判的基本原則(語言特征)
2 禮貌語言策略的介紹
2.1禮貌的定義
2.2相關的禮貌理論( grice(1975)會話合作原則; leech的禮貌六準則; brown levison的“面子論”等)
2.3 相關禮貌理論下的具體禮貌原則和策略
3一些語用禮貌策略在商務談判中的應用(重點)
3.1 “得體準則”(把grice的合作原則中的量的準則,質(zhì)的準則,關系準則納入為得體準則 說明:此為創(chuàng)新點)
3.2 慷慨準則的應用( leech原理)
3.3 遜準則的應用( leech原理)
3.4 brown levison積極和消極禮貌策略的應用
4 總結
三、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實驗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本選題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獻資料法和經(jīng)驗總結法,以網(wǎng)絡技術、人工智能為研究手段,采用對比分析、綜合分析等方法和手段,通過對國內(nèi)外學者在禮貌原則領域的見解和研究成果的對比和解析,總結出禮貌語言策略在商務談判中的應用的重要性。
四、進程安排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2022.9.3- 9.19:
資料收集,閱讀整理資料,擬定論文研究大致方向
2022.9.19 - 9.24:
向論文老師申報論文題目;確定研究方向,擬定出論文大綱,積累資料
2022.9.24 -10.15:
撰寫開題報告及交予老師審核
2022.10.15 -11.10:
聽取指導老師建議結合實際撰寫、修改論文一稿
2022.11.11 -11.25:
聽取指導老師建議撰寫、修改論文二稿
2022.11.26.- 12.5:
聽取指導老師建議撰寫、修改論文三稿
2022.12.6.-12.15:
撰寫論文定稿
2022.12.16-12.18:
上交論文定稿
2022.12.19-12.23:
將論文定稿交予老師審查
2022.12.27—12.28:
做好答辯準備
五、主要參考文獻
brown, p. &levinson, s., 1978,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 in e.n . goody(ed.), questions and politeness: strateges in social intera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pp.65-311.
grice, h.p., 1975, “l(fā)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cole &morgan(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3: speech acts. new york : academic press. 1975, pp.41-58.
[3] goffman,e., 1967, international ritual: essays on face –to face behacior. new york: doubleday and company.
[4] leech .g. principle of pragmatics [m]. new york : longman inc, 1983.
[5] 胡艷芳(hu, yanfang),積極禮貌策略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 重慶工學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
[6] 何自然(he, zirran).語用與英語學習[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
[7] 邱天河(qiu tianhe), 語用策略在國際商務談判中的運用[j]. 外語與外語教學.
[8] 徐盛恒(xu sheng hen)禮貌原則新擬[j]. 外語學刊,1992.
[9] 熊學亮(xiong, xueliang).禮貌文化參數(shù). 簡明語用學教程, 2022.5: 1165-170.
[10] 楊林聰(yang lincong)禮貌原則在商務溝通中的應用[m].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六、指導教師意見
指導教師簽名:
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七、所屬系(教研室)意見
負責人簽名:_____
八、學院意見
主管院長簽名:
篇四 英語專業(yè)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
英語專業(yè)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范文(一)
1、畢業(yè)論文題目
論文題目用中英文撰寫,漢語在前,英語在后。目的是限定畢業(yè)論文的大致范圍和方向,即論題。應力求簡明扼要,引人注目。一般不超過15—20字。必要時可使用副標題。
2、本選題的研究目的
以中學英語教學法方向為例,則須說明要解決英語教與學,理論與實踐等方面的哪些問題,這些問題應是在教學實踐中比較突出又難以解決的問題;或是前人從未解決的,并且能填補某一領域的空白的問題。
3、本選題在國內(nèi)外同行業(yè)中的研究現(xiàn)狀
國內(nèi)外學者對該選題曾作過哪些方面的相關研究,本課題在國內(nèi)外研究中處于何等地位?是屬于未開拓的領域,還是在前人已經(jīng)研究過的基礎上作深層次的研究?國內(nèi)外有哪些論文、論著涉及到本選題的內(nèi)容?
4、研究本選題的動機及意義
提出本選題的根據(jù)是什么?為什么提出這個選題?本選題的研究有什么意義?從理論的角度看,本選題有哪些方面的突破,其價值取向是什么?本選題與相關領域之間的關系如何?對英語教學會起什么作用?從實踐的角度看,本選題是否有助于英語教師和學生把握教與學的動向,使人們在英語教與學的過程中少走彎路,是否有利于提高英語教學質(zhì)量?
5、本選題研究的主要觀點、內(nèi)容、重點和難點
本選題研究有哪幾個重要觀點,其特點是什么?研究的重點在哪幾個方面?研究的難點在何處?怎樣從理論與實踐出發(fā),對英語教學進行更深入的理論探討?如何結合英語教學實際對改進英語教學作對策思考?本選題有哪幾個新觀點?是否填補了國內(nèi)外同行業(yè)研究中的空白?
6、本選題的撰寫框架
框架可用提綱形式表述,一般構成如下:
引言:提出問題、擺明觀點。
論點:分析問題與闡明自己的觀點。大致包括:問題的原因及危害性;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理論上來論證問題的解決方法,并聯(lián)系教學實際闡述解決問題的策略與做法。另外,利用實際數(shù)據(jù)作為論據(jù),證明方法的有效性。
結論: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論證,其結果如何?對人們在英語教與學中有何指導意義?有哪些方面需要繼續(xù)研究的?它還有什么不足之處?
參考書目:參考書目一般是英文參考書在前,中文參考書在后,以字母拼音順序排列。
7、研究基礎
作者在選擇該題之前作過哪些方面的學習、研究或?qū)戇^什么文章?說明能如期完成畢業(yè)論文撰寫的理由。
8、研究方法
常見的研究方法包括:觀察、調(diào)查、描述、實驗、實證、文獻、個案研究、比較研究、經(jīng)驗總結、實踐反思、測量、量化、行動研究、表列、圖示、內(nèi)容分析等方法。例如:實驗的方法就是對英語教學班級進行實驗對比;調(diào)查的方法就是通過調(diào)查表、詢問、問答等形式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個課題根據(jù)具體情況可能需要一種或多種研究方法。
9、撰寫步驟及階段任務
包括:選題及開題報告初稿、正式開題報告及提綱、完成初稿、二稿、三稿、定稿等、何時論文答辯等。
開題報告中文范例
標題: 英語隱喻漢譯
(on translating english metaphors into chinese)
1) 本選題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對隱喻的研究在國外已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其中以lakoff johnson (1987)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而對于其漢譯的研究卻鳳毛麟角。國內(nèi)對于隱喻的研究主要受lakoff & johnson理論的影響,其中以胡壯麟、朱永生為主要代表。在隱喻翻譯的研究方面,李國南(1990),胡文仲(1994)對于英漢成語或諺語中的習用性比喻的喻體進行過比較,并探討了其翻譯的途經(jīng)。在近期出版的刊物中有對隊喻翻譯研究方面的文章,其中以徐莉娜的《隱喻的翻譯》為主要代表。但其研究的范圍也只是局限于文學、修辭用語的隱喻翻譯。
2)本選題的意義、重點、難點及創(chuàng)新點
意義:本選題突破了歷來將隱喻的漢譯局限在詩學、修辭學、文學等范疇。由于“翻譯是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陳宏薇:1996),翻譯對各民族之間文化的傳播起著非常重要貢獻的作用。我們對日常用語中隱喻的漢譯研究應與英語語言文化背景的研究結合起來。
重點:本選題重在研究隱喻在英語日常用語中存在的普遍性、可譯性及其翻譯的方法。
難點:怎樣從文化交際的角度對日常用語中的隱喻的漢譯進行深入的理論探討。
創(chuàng)新點:研究英語日常用語中的隱喻的漢譯理論及其方法。
3)論文的結構及簡要說明
1. 引言
2. 英語日常用語中隱喻存在的普遍性
2.1 隱喻的定義
2.2 關于隱喻研究的常用書語
2.3 英語日常用語中的隱喻
3. 英語日常用語中隱喻的特點
3.1 日常用語中隱喻的分類
3.1.1 習用性隱語
3.1.2 新生隱喻
3.2 英語隱喻與漢語隱喻
3.3 英語日常用語中隱喻的可譯性
4. 英語日常用語中的隱譯漢譯
4.1 翻譯的標準
4.2 日常用語中隱喻漢譯的難點
4.3 日常用語中隱語漢譯的過程
4.4 日常用語中隱喻漢譯的基本方法及原則
5. 日常用語中隱喻漢譯的方法與技巧
5.1 直譯法
5.2 意譯法
5.3 轉(zhuǎn)譯法
5.4 直譯和意譯結合法
4) 參考書目
brodkey, linda. review: the language in metaphors. ( college english jan, v50 pp 89-94), 1988.
jin di & eugene, a. nida. on translation. beijing: china translation publishing company, 1984.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nida, eugene a. & william, reyburn. meaning across cultures, maryknoll of n.y. orbis book, 1981.
英語專業(yè)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范文(二)
題目:return to nature—on the conflict between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回歸自然—論《呼嘯山莊》自然和文明的沖突。
學 院:外國語學院
專 業(yè):英語
班級:_____
學號:__________
學生姓名:郭_____
指導教師:陳_____
開題日期:20_____年4月22日
一、選題的背景與意義:
(一)課題研究來源
在考研過程中遇到類型相關的題目,本人很感興趣,于是確定選擇該題。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
本文通過對《呼嘯山莊》中象征主義,來敘述《呼嘯山莊》中文明與自然的沖突。
(三)課題研究的意義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著名小說家和作家,是著名的勃朗特姐妹之一, 也是三姐妹中最具天賦的一個。她一生只寫了一部小說《呼嘯山莊》,但是這部偉大的作品卻使她揚名于世。通過《呼嘯山莊》,艾米莉·勃朗特以維多利亞時代為背景,通過寫兩個截然不同的家族,三代人之間的愛恨情仇,充分表現(xiàn)了維多利亞時期文明和自然之間的沖突以及怎樣反映了艾米莉·勃朗特對自然的偏愛。小說中自然和文明沖突不斷,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說中多次運用對比和象征來表現(xiàn)此沖突,例如,呼嘯山莊和畫眉山莊的沖突,凱瑟琳兩種不同的愛情觀的沖突。這種沖突正是基于艾米莉·勃朗特對自然異于常人的熱愛和當時現(xiàn)代文明盛行的背景。英國文學史上著名的三姐妹從小生活在荒原上,自然在她們心中是神圣之物,這點很像新英格蘭超驗主義的觀點。并且英國浪漫主義時期沃茲沃斯和柯律利治等著名詩人影響,自然,情感和哥特式元素在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中都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艾米莉·勃朗特生活在物欲橫流的維多利亞時代,當時的人們以自然之情為基礎的生活受到現(xiàn)代文明的激烈沖擊。作為維多利亞時代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代表人物,艾米莉·勃朗特看到了現(xiàn)代文明帶來的種種罪惡,內(nèi)心更加執(zhí)著于對自然的喜愛。
因此,要想真正讀懂這部偉大的著作,就必須要了解小說中艾米莉·勃朗特對自然和文明的觀點。只有了解艾米莉·勃朗特對自然和文明的態(tài)度,才能真正明白在這愛恨情仇下有著更深刻的寓意—人類生活應該順應自然和本性。通過《呼嘯山莊》中自然和文明的從圖矛盾,由此來敘述《呼嘯山莊》中回歸自然的觀點。
二、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一)國內(nèi)研究現(xiàn)狀
1.陳茂林從艾米莉·勃朗特所受的自然的影響來分析,他的《回歸自然返璞歸真——<呼嘯山莊>的生態(tài)批評》認為《呼嘯山莊》是一部自然頌歌。小說中自然有著獨特的作用,它使人精神放松,包容所有人,它似乎是一個有血有肉的靈魂,分享著人的痛苦和換了。作品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的深深熱愛,同時也反映了自然和文明的沖突和矛盾。
葉利榮則在其《追尋自我的歷程——<呼嘯山莊>主題探析》一文中提出: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說中塑造的兩個富于激情和叛逆的人物形象——希斯克里夫和凱瑟琳,展示了他們在迷失之后尋找自我回歸的艱難歷程表現(xiàn)了處于自我沖突中的人的內(nèi)心世界。他們充滿抗爭的一生是生命個體追尋自我歷程的真實寫照。
2. 王宏潔則在《自然與文明的沖擊》中認為,自然和文明的沖突矛盾也就是《呼嘯山莊》中的其中一個重要主題。自然,要求人們生活需要順從內(nèi)心情感和自然本性,得到自然錯給予的舒適和自得。而文明,則是不同于自然的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要求人們生活遵從道德和理智。文明由此帶來了物欲橫流的社會以及追逐自身利益的人類,因此純凈自然之人被文明所污染。而自然不會隨著文明的出現(xiàn)和進步消失,自然會一直存在。所以自文明誕生開始,文明和自然的沖突就不斷。
(二) 國外研究現(xiàn)狀
1.英國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在一九一六年就寫過《〈簡愛〉與〈呼嘯山莊〉》一文。她寫道:“當夏洛蒂寫作時,她以雄辯、光彩和熱情說‘我愛’,‘我恨’,‘我受苦’。她的經(jīng)驗,雖然比較強烈,卻是和我們自己的經(jīng)驗都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在《呼嘯山莊》中沒有 ‘我’,沒有家庭女教師,沒有東家。有愛,卻不是男女之愛。艾米莉被某些比較普遍的觀念所激勵,促使她創(chuàng)作的沖動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損害。她朝著一個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書中把它拼湊起來。那種雄心壯志可以在全部小說中感覺得到——一種部分雖受到挫折,但卻具有宏偉信念的掙扎,通過她的人物的口中說出的不僅僅是‘我愛’或‘我恨’,卻是‘我們,全人類’和‘你們,永存的勢力……’這句話沒有說完?!?/p>
2.英國進步評論家阿諾·凱特爾(arnold kettle)在《英國小說引論》一書中第三部分論及十九世紀的小說時,,他總結說:“《呼嘯山莊》以藝術的想象形式表達了十九世紀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壓迫、緊張與矛盾沖突。這是一部毫無理想主義、毫無虛假的安慰,也沒有任何暗示說操縱他們的命運的力量非人類本身的斗爭和行動所能及。對自然,荒野與暴風雨,星辰與季節(jié)的有力召喚是啟示生活本身真正的運動的一個重要部分。《呼嘯山莊》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們生活在這個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變它,有時順利,卻總是痛苦的,幾乎不斷遇到困難,不斷犯錯誤。”
三、課題研究內(nèi)容及創(chuàng)新
(一)課題研究內(nèi)容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嘯山莊》中多次運用象征主義,例如,呼嘯山莊和西斯科拉里夫與兒時的凱瑟琳代表自然,他們崇尚自由,順應自然和暴風雨似的生活原則。。而與呼嘯山莊對立存在的畫眉山莊以及林頓家庭則代表文明,他們彬彬有禮,服從一切社會原則。自然和文明表面風平浪靜一直到西斯克里夫和凱瑟琳偶然闖進畫眉山莊,于是沖突不斷。凱瑟琳的自然之情開始受到文明的真正挑戰(zhàn),她開始背叛自己的內(nèi)心情感,越來越像淑女,最終她舍棄對西斯克里夫的真愛嫁給埃德加·林頓,表面上文明占取了絕對優(yōu)勢。但是婚后的凱瑟琳被內(nèi)心的自然之情折磨致死。而西斯克里夫也因為凱瑟琳的背叛自然性扭曲到極端,他變成了復仇的惡魔。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約束人的真實自然之情,造成了悲劇。盡管文明帶來了進步,但是文明卻扼殺了人性。最終,艾米莉·勃朗特讓西斯克里夫在死前打開阻礙之窗—文明,讓兩人的游魂在荒野間游蕩。種種表明艾米莉·勃朗特對兩人愛情的同情以及要求人順應人性,重返自然的思想。
本選題擬從三個部分加以闡述:
1. 自然和文明的定義
2. 自然和文明的較量:
a.自然和文明的象征:呼嘯山莊和畫眉山莊;西斯克里夫和林頓及其哈的頓
b.自然和文明的斗爭:凱瑟琳的愛情選擇和西斯克里夫的瘋狂報復導致人性的扭曲
3. 結論
人應該順從自然,歸順自然。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以及給人帶來毀滅性的災害。
篇五 英語本科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模板
論文題目: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animal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一.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述評(文獻綜述)
英漢習語中有許多和動物息息相關,但由于兩個國家間的文化歷史地域宗教信仰等的差異,其中不同的動物習語在兩個國家中往往含有不同的意義。人們常賦與動物詞匯一定的文化內(nèi)涵,表達人們的情感。動物詞匯作為文化的載體,記載著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進程。但不同的社會背景和不同的民族文化對中英動物詞匯的差異有很大的影響。動物對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常常被人們用來寄托和表達感情,賦有一定的文化內(nèi)涵。由于歷史發(fā)展的相似性和人類認知心理的趨同性,中西方對某種動物的突出特征往往有著驚人的共識,從而對一些動物產(chǎn)生相同或相似的聯(lián)想,在翻譯上也是相同的。廖光蓉在《外國語研究》中提出動物詞產(chǎn)生文化意義的基礎有三點:一是動物的外貌、生理、心理、性格、行為、習慣、作用等特征;二是民族的文化內(nèi)容、文化傳統(tǒng)和文化心理,包括神話、宗教、傳說、歷史、文學、藝術、語言、地理環(huán)境、風俗習慣、倫理道德、思維方式等;三是聯(lián)想, 聯(lián)想是指把動物和另一事物聯(lián)系起來,而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特別是文化心理對于聯(lián)想的產(chǎn)生起著潛在然而也是重要的激發(fā)和引導作用。例如:在英漢兩種語言中狐貍都有狡猾之意。例如:he is an old fox.指的是he is ascunning as a fox.漢語中我們也有“他是只狡猾的狐貍”這樣的說法;但也會出現(xiàn)同一種動物卻又不同文化意義的現(xiàn)象,比如“dragon”在中國“龍”是一種象征王權,正義的動物,在西方國家龍卻是一種象征邪惡的動物。由此可見,動物詞匯毫無疑問也可被視作文化的一扇窗戶,透過這扇窗戶,這些文化差異,文化共性,文化內(nèi)涵以及文化多樣性也會變得一目了然。因此,通過對動物詞匯文化內(nèi)涵的研究,人們可以對文化間的個性與共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從而才能避免濫用和誤用動物詞匯的內(nèi)涵意義,減少文化沖突發(fā)生。
二.選題的意義和價值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不同語言和不同文化背景下,每個詞除了具有字面意義外,還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由于受風俗、歷史、思維方式、宗教信仰等諸方面文化因素的影響,漢英兩種語言賦予許多動物詞匯以各自特定的文化內(nèi)涵,分別反映了各自文化發(fā)展的差異.通過對動物詞匯文化意義的揭示和研究,不僅可以避免交際中的語用失誤,而且對于不同文化的比較與導入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通過比較,人們可以更清楚地感受到英漢文化在動物詞語上留下的歷史文化差異,從而幫助人們順利、恰當?shù)剡M行跨文化交流。
三.研究方案和技術路線
本文結合實例從同一動物詞匯代表相同的意義,同一動物詞匯代表不同的意義,不同的動物詞匯代表相同的意義,英漢特有的動物詞涵義這四個方面來討論英漢動物詞匯涵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可借鑒以下書籍:陳德彰. 漢英動物詞語的文化內(nèi)涵[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鄧炎昌,劉潤清. 語言與文化[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4;胡文仲. 跨文化交際面面觀[c].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amy, broukal.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通過對不同語境和意義下的動物詞匯進行分析,最后總結中西動物詞匯中所體現(xiàn)出的中西文化差異。
四.研究工作的計劃安排(在研究工作期限內(nèi),闡明研究工作的具體內(nèi)容)
1. 20xx.10.8 --- 10.25 查閱資料;初步確定選題方向、范圍;
2. 20xx.10.26 --- 11.10 查閱資料;確定選題;填寫“論文(設計)任務書”;
3. 20xx.11.11 --- 11.25 填寫開題報告;編寫提綱;
4. 20xx.11.26 --- 12.15 查閱資料;修改提綱;開始撰寫第一稿;
5. 20xx.12.16 --- 12.31 查閱資料;撰寫第一稿;提交第一稿;
6. 20xx.01.01 --- 04.27 查閱資料;修改第一稿;提交第二稿;
7. 20xx.04.28 --- 05.05 查閱資料;修改第二稿;提交第三稿;
8. 20xx.05.06 --- 05.15 查閱資料;修改第三稿;初步定稿;
9. 20xx.05.16 --- 05.20 查閱資料;定稿;
10. 20xx.05.21 --- 05.26 編印、裝訂;準備答辯;
11. 20xx.05.27 --- 05.29答辯。
五.主要特色及創(chuàng)新點
實證為主,舉例說明,分析透徹,歸納完善。
六.完成畢業(yè)論文(設計)的已具備的條件(主要包括:1.研究資料;2.實驗儀器設備;3. 研究經(jīng)費;4.研究時間;5.所在單位條件等)
學校的圖書館提供了相關的文獻作為參考,有豐富的資料來源,另外,圖書館論文數(shù)據(jù)庫也提供了大量外文資料,以便在論文寫作過程中獲得更廣泛的知識來源,以便提高論點的可靠性。學校安排了相關指導教師,為論文寫作提供了細致的指導,提高寫作效率和論文的可讀價值。
篇六 初中英語導學案編制研究的開題報告
一、課題提出
目前各中學英語導學案的編制研究尚處在摸索階段,一是操作流程不夠完善,導致顧此失彼。二是模式不固定難于養(yǎng)成學生的學習定勢。三是導學案的操作要求不到位,缺少可操作性。四是導學案使用缺少有效性的保障,導致有其形而無其實。五是自主、開放的程度不夠,制約著學生的發(fā)展。六是以完成任務為目的,缺少對學生內(nèi)動力的激活。
《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英語課程實施中,幫助學生有效地使用學習策略,不僅有利于他們把握學習的方向、采用科學的途徑、提高學習效率,而且還有助于他們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結合我校學情,教情和導學案的編制水平,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關注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fā)揮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英語導學案編制研究就是成為了英語教師工作的重點,它對課程改革有做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微觀上講,通過導學案的編制研究解決學生不能動的問題,解決學習被動的問題。從宏觀上講,通過導學案的編制研究,解決英語課的教學模式問題,從而優(yōu)化我們的教學結構,避免隨意性,增強英語學科教學的規(guī)范性和科學性。從發(fā)展上講,英語導學案的成熟必將影響其他學科教師的觀念的轉(zhuǎn)變,甚至對我校其他學科的改革,并起到積極的引領作用。所以,我們確立了《初中英語導學案實驗研究》課題。
二、課題界定
導學案就是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方案。所謂初中英語導學案編制研究是教師依據(jù)英語課程標準要求,結合教材內(nèi)容,立足學情,編制導學案,就是讓教師們做自己該做的事,讓他們明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那就是添加火箭備料 - 整合學案,啟動發(fā)射裝置 - 分發(fā)學案,檢查運行系統(tǒng) - 小組活動,反饋運作狀況,以學定教。然后進行課堂教學實驗,探索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過程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
三、理論依據(jù)
1、人本主義思想。提出以人為中心的教學觀,置學生于教學主體地位,教師于學生共同分擔學習責任,教師在學生的學習中扮演咨詢者的角色;教師尊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成長規(guī)律,科學合理地提供學習的資料,接受學生間的差異,設置不同層次的任務,并確保不同層次學生的發(fā)展從而激活學生的內(nèi)動力。
2、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學習者的經(jīng)驗建構的結果,學習是根據(jù)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對客體或事件解釋的過程,是一種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還記得剛走上教學崗位,為了讓學生學好英語,曾經(jīng)一個英文句子教過150遍,其結果是零,別提我有多傷心,多很我的學生不用心。十幾年過去了,我才明白,這和用心不用心沒有關系,有關系的只是那樣的教學,是我為主體,學生又怎么可能得到主動的發(fā)展,所以近十幾年,我不會教學生讀單詞、讀短語、讀課文,只會給學生一個示范,一個model,甚至不檢查一次單詞短語,結果教學效果卻意外的好,因為學生成了學習的主體。
3、內(nèi)外因辨證原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變化發(fā)展是內(nèi)、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nèi)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根據(jù),起決完作用,外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nèi)因起作用。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是外因,學生是內(nèi)因,作為外因的教師,如果不能提供內(nèi)因變化的條件,不能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時間、空間等,內(nèi)因又如何起到質(zhì)的變化呢?所以優(yōu)秀的教師都能夠給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適合的導學案、適合的發(fā)展空間,適合的發(fā)展機會,適合的成長條件。
四、研究假說
明確課標要求,使教師知道如何有效地落實課標理念;明確教材編排的目的與意義,使教師懂得如何有效地發(fā)揮教材的作用,從而科學、合理地設計導學案;從而限度的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最終實現(xiàn)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統(tǒng)一,把教學過程變?yōu)閷W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過程,從而使學生獲取知識、掌握方法、培養(yǎng)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以實現(xiàn)本課題的研究目標。
五、研究目標
1、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實現(xiàn)由“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zhuǎn)變,重構教與學關系的和諧統(tǒng)一。
2、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實現(xiàn)由單一的傳授教學方式向“學教合一”教學方式轉(zhuǎn)變,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3、改變常規(guī)的備課制度,現(xiàn)實教案與學案的有機統(tǒng)一,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4、探索適合初中英語導學案的教學模式,形成英語導學案的教學策略。
通過導學案的編制研究使教師明確教師的角色定位,使學生成為學習中的自然人;通過研究使教學目標具體化,使教學目標體現(xiàn)在教學的過程中,用過程再現(xiàn)目標,用教學效果驗證目標的實現(xiàn);通過研究使活動過程程序化,形成有效的導學案模式;通過研究使教學行為習慣化,克服教與學的隨意性;通過研究使導學案限度地體現(xiàn)課改的要求,呈現(xiàn)新課標的理念,通過研究使學生發(fā)展的同時,成就教師。
六、主要內(nèi)容
根據(jù)研究目標我們確定了如下研究內(nèi)容:
1、英語導學案教學目標有效達成的研究。導學案設計要符合學生生理和心理特點,使學生學有興趣。導學案要關注學生的情感,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尤其要注重學生成就感的培養(yǎng),形成樂學和善學。教學內(nèi)容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使不同學生有超常發(fā)揮,超長進步。
2、英語導學案教學關鍵行為研究。研究課標,吃透教材,整合教材,教師應能依據(jù)課程目標并結合教學內(nèi)容,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有效復習,降低新知門檻;藝術地呈現(xiàn)新知,吸引和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解讀文本,有效進行新知示范;遵循學習規(guī)律,切實落實新知學習與拓展;及時檢測,有效反饋,以學定教;及時總結、科學指導、全面評價。
3、導學案教學資源和內(nèi)容可操作性研究。通過可行的操作方案確保學生切實完成目標任務,并得到認可和激勵。分層要求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fā)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七、研究方法
1、文獻法:搜集英語導學案的相關資料,并對這些資料進行梳理、分析、了解初中英語導學案編寫的歷史、現(xiàn)狀以及最新研究成果,探索初中英語導學案的編寫模式及實施策略。
2、調(diào)查法:運用問卷、咨詢、訪談、評價交流等方式了解本校英語導學案編寫和使用情況,及時調(diào)控初中英語導學案研究策略與行動。
3、行動研究法:導學案編寫及使用更多的是采用行動研究法。其操作方法是:1、個人擬定導學案(容許有個人特色)。2、小組評價交流(流程設計理由,流程設計的科學性,形成共識),3、課堂實踐(檢驗流程設計是否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看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果)。4、教學反思(從顯性角度分析存在的問題、將問題引入對導學案的思考)。5、修正導學案(構建有效導學案模式)。6、課堂再實踐(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態(tài)度,以及他們的能力發(fā)展)。7、再教學反思(從隱性角度分析存在的問題,在將問題引入對導學案的思考)。8、再次修正導學案(構建高效導學案模式)經(jīng)過循環(huán)往復、螺旋上升的研究過程,不斷改進導學案,提升課堂教學質(zhì)量。
4、經(jīng)驗總結法:具體操作方法是總結成功的經(jīng)驗,包括保留有效的個人特色,統(tǒng)一認識,形成基本的導學案模式,在實驗班實施導學案教學,然后測量出學生在實驗期間發(fā)生的變化(正面和負面),控制和優(yōu)化無關變量(包括小組建設、組長培養(yǎng)、小組競爭、匯報交流的程序、課堂評價和習慣的養(yǎng)成等),觀察因變量(包括分層要求,創(chuàng)意活動等)最后優(yōu)化導學案的編制,形成論文。
八、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2023年12月——2023年1月)
工作內(nèi)容:完成課題設計、申報、立項,交流等工作,由陳正剛老師具體負責。
第二階段(2023年3月——2023年6月)
研究一:3月理論文獻資料學習和收集。通過查閱關于導學案制作的文獻資料,學習相關理論書籍,逐步掌握了一些關于英語導學案制作的最新動態(tài)和理論知識,并進行有效篩選,為研究做好了準備,并召集組員進行交流和討論,統(tǒng)一我校英語導學案編制的基本思路。記載交流的效果,形成可行性報告,此項工作由祁彬娟老師具體負責。
研究二:4月進行導學案編制實踐及編制研究。通過個人編寫和小組交流,寫出我校英語導學案的調(diào)查報告(基本形式,優(yōu)點和問題),探討具體的改善方案,統(tǒng)一認識,并落實到導學案的編制行動中,并反饋實施的具體情況,形成我校英語導學案模式的雛形,此項工作由魏龍娥老師具體負責。
研究三:5月,深入實際觀摩課堂,觀察學生使用導學案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根據(jù)學生在使用導學案學習過程中所暴露的問題,進行研討,解決導學案編制中的顯性問題,并提出具體的改善計劃,形成調(diào)查報告,構建我校英語導學案編制的有效模式,此項工作由張丹老師具體負責。
研究四:6月,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組內(nèi)交流教學案例、教學隨筆、教學反思、教學感悟、教學心得并,在交流中,不斷改進和完善我校的英語導學案結構,解決導學案編制中的隱性問題,構建我校英語導學案高效模式。此項工作由陳正剛老師具體負責。
第三階段(2023年9-10月)
收集、整理研究資料、研究成果,撰寫研究報告和研究論文,做好結題準備工作,通過再實踐的過程,進一步檢驗其科學性和實用性,以點帶面全面提高我校英語導學案教學的有效性,并將成果在全校推廣。
九、經(jīng)費概算
1、課題立、結項評審費及論文評審費約100元(自我支付)
2、紙張印刷費約100元(學校支付)
十、課題指導
李華(旬陽縣教研室,英語教研員,教研主任)
汪玉桂(旬陽縣教研室,英語教研員)
胡任金(旬陽縣城關二中,英語教師,省級教學能手)
十一、人員分工
課題組人員分工表
姓名
職務
任教實驗班級
課題研究具體分工
栗時平
校長
英語組
組長:策劃、組織、落實
肖詢
教務主任
英語組
副組長:協(xié)調(diào)、指導
陳正剛
教研組長
英語組
小組長:協(xié)調(diào)、指導
魏龍娥
教師
九(2)
實驗教學、編寫導學案
張丹
教師
九 (1)
實驗教學、編寫導學案
祁彬娟
篇七 高中英語小課題開題報告
開題報告,就是當課題方向確定之后,課題負責人在調(diào)查研究的基礎上撰寫的報請上級批準的選題計劃。為大家分享了高中英語小課題的開題報告,歡迎參考!
課題研究的背景:
隨著全球化意識的增強和國際社會的發(fā)展,英語已經(jīng)成為人類工作和生活的中使用最廣泛的語言。英語閱讀是我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
《英語課程標準》的內(nèi)容指出: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聽和讀是理解的技能,說和寫是表達的技能;這四種技能在語言學習和交際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閱讀教學作為高中英語教學的一個主要內(nèi)容,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更是被重視。
我校作為一所普通高中,學生入校時,英語成績就很差,英語基礎尤為薄弱。當下的現(xiàn)狀是學生的英語閱讀速度慢、缺乏閱讀技巧,閱讀能力不容樂觀,再加上學生對英語學習失去信心,85%的學生閱讀能力停滯不前甚至是下降,難以達到新課標的要求。因而,作為英語教育教學者,對本校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和現(xiàn)狀進行分析和探討,找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尋找適合的教學方法,使閱讀教學更有效,是當務之急。
課題研究的意義:
在人類社會迅速發(fā)展的今天,無論是經(jīng)濟、政治全球化還是***提出的“一帶一路”國家戰(zhàn)略的實施,我們國家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越來越密切,英語在人們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目共睹。針對我校學生的英語學習和英語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找出問題并探索和尋找有效的閱讀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通過閱讀增加詞匯量;能夠逐步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運用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利于學生獲取新知識,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豐富學生的知識和思想。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一.“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的界定和解讀
1. 英語閱讀教學,即老師在課堂上提供與教材相關的背景材料,激發(fā)學生對課題的興趣,引導學生對英語教材中的選材進行閱讀,運用閱讀技能,獲取信息和新知,正確的理解作者的意圖,態(tài)度,觀點及寓意,分析和解決問題。與此同時,幫助學生鞏固和擴大詞匯、豐富語言知識,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并且使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與判斷能力得到提升。
2. 有效性,即從學生現(xiàn)在的英語閱讀基礎出發(fā),投入盡可能少的時間和精力,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二.課題研究的內(nèi)容
1. 學生英語閱讀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
調(diào)查內(nèi)容包括:學生英語閱讀的方法、習慣以及在閱讀中遇到的困惑;學生課外閱讀的英文資料的種類、來源。
2. 英語教師閱讀教學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
調(diào)查內(nèi)容包括:教師在英語閱讀中使用的教學方法、策略以及對學生在英語閱讀自主學習和課外閱讀方面的學法指導。
3.成因分析
由于我們學校的學生初中的英語基礎知識儲備不足,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致使跟不上高中的英語學習節(jié)奏,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學效率逐漸降低,教學質(zhì)量得不到提高。本研究將從以下方面展開探討:
首先,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首先要從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興趣著手,尋找途徑和方法,讓學生喜歡上英語。
其次,詞匯、語法基本知識對閱讀能力有很大的制約作用。我們的學生詞匯積累太少,語法知識欠缺,就制約了閱讀的速度和質(zhì)量。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幫助學生在語境中積累詞匯,同時逐步滲透和補充語法知識,也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基礎工作。
最后,制定適合我們學校學生的英語閱讀教學的方法和策略。
篇八 英語文學專業(yè)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
題 目:血、汗、淚:“日神-酒神精神”下對杰克·倫敦小說《拳賽》的研究
blood, sweat, and tears: a study on jack london's novella the game under apollonian-dionysian spirit
選題依據(jù):(包括目的、意義、國內(nèi)外研究的有關情況)
目的:
美國作家杰克·倫敦,是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其文風剛勁,熱衷在文學中探尋生命和自然的本質(zhì),在美國甚至世界文壇“自然主義”文學中擁有不可撼動的地位。在對杰克·倫敦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影響的哲學思想中,尼采的哲學的影響最深(白淑榮 2),學界對杰克·倫敦“自然小說”中尼采哲學滲透的研究更是層出不窮。
然而,學術界對杰克·倫敦在“自然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上取得的成就給予了極大關注,卻忽視了其在另一文學領域的卓越貢獻,這一領域便是拳擊文學。在對國內(nèi)外拳擊文學研究進行檢索之后發(fā)現(xiàn),學界對拳擊文學的準確概念尚無定論,普遍認為拳擊文學是拳擊運動市場化的一部分(mitchell 225)。類比體育文學的概念,我們可以將拳擊文學定義為“從拳擊的基本精神及立足于此的現(xiàn)實情況出發(fā)所進行的文學性虛構”(申相星 29)。杰克·倫敦作為美國乃至世界上第一位名副其實的拳擊文學作家(mitchell 225),其拳擊小說理應受到讀者及學術界的重視。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填補文學界對杰克·倫敦拳擊小說研究的空白,以杰克·倫敦作品中最為核心的尼采哲學作為切入點,深入探索尼采的代表性思想“日神-酒神精神”在杰克·倫敦拳擊小說上的體現(xiàn)程度及體現(xiàn)方式,證明“日神-酒神精神”是杰克·倫敦拳擊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導哲學主題,更是一大創(chuàng)作特色和標志。
意義:
拳擊文學是杰克·倫敦文學創(chuàng)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與其非拳擊文學擁有相同的文學地位。同時,拳擊文學作為“體育文學”這一更大類別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需要獲得更多的關注。研究“日神-酒神精神”在杰克·倫敦小說上的體現(xiàn),不僅僅可以完善杰克·倫敦小說的研究,更是對體育文學所承載的哲學內(nèi)涵愈加深入的挖掘,對學術界具有雙重意義。
國外研究情況:
對國內(nèi)外相關文獻的檢索表明,在杰克·倫敦拳擊文學研究這一領域里,成熟的學術研究非常匱乏。實際上,自杰克·倫敦的第一部拳擊小說誕生起,學術界和評論界便對之采取忽視態(tài)度,沒有以嚴肅、嚴謹?shù)膶W術態(tài)度予以對待。富蘭克林·沃克評價杰克·倫敦的拳擊小說《蹩腳·貝路》為“杰克·倫敦最差的小說之一”(mitchell 226),凱文·斯達在其為小說《月亮谷》所做序言中,對主人公比利·羅伯特的拳擊手背景只字未提。直到20世紀下半葉,美國文學界才出現(xiàn)了少量對杰克·倫敦拳擊文學的研究,且研究大多數(shù)局限于對其拳擊場面描寫“真實性”(mitchell 229)的探討,而未深入至主題及哲學內(nèi)涵層面。
國內(nèi)研究情況:
反觀國內(nèi),學界對杰克·倫敦文學的研究更為局限,在中國知網(wǎng)核心期刊總庫中以“杰克·倫敦”為關鍵詞檢索,所得結果60%以上都是對其“自然主義”小說《野性的呼喚》、《海狼》和《白牙》的研究,而其余研究也大多關注杰克·倫敦的政治觀和超人思想,極少涉及“日神-酒神精神”,更未見對其拳擊文學的分析。在此研究背景下,本研究將嘗試填補這一領域研究的空白,并試圖為后續(xù)研究打下基礎,完善杰克·倫敦小說的研究,更為體育文學的研究提供新的內(nèi)容。
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及預期結果
主要內(nèi)容:
本文的寫作基于廣泛閱讀,包括杰克·倫敦的小說《拳賽》及尼采的著作《悲劇的誕生》,國內(nèi)外各評論界批評文章,以及文學理論和哲學理論的相關文獻。
寫作內(nèi)容主要分為:1、“日神-酒神精神”的概述;2、利用“日神-酒神精神”對杰克·倫敦小說《拳賽》進行文本分析,具體包括(1)情節(jié)分析,(2)人物分析,(3)寫作手法分析;3、綜合文本分析,總結出杰克·倫敦的拳擊小說在“日神-酒神精神”視角下的文學意義和哲學內(nèi)涵,并得出其拳擊小說作為傳達“日神-酒神精神”的載體之一所具備的獨特性。
預期結果:
本論文試圖證明尼采的“日神-酒神精神”不僅僅是杰克·倫敦的“自然主義”小說的核心哲學思想,也是其拳擊小說中的重要哲學主題,是杰克·倫敦創(chuàng)作藝術的一大特色和標志。
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杰克·倫敦拳擊小說:《拳賽》。
研究方法:1、文獻資料法,通過對于作家作品、相關評論等文獻資料的閱讀,搜集有價值的信息,并進行整合。2、邏輯分析法,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分析,比較和歸納,找出內(nèi)在聯(lián)系。
論文進展計劃
6月10日 論文撰寫工作啟動,通知學生暑假論文選題,撰寫論文開題報告。
7月15日——8月31日 學生閱讀文獻,撰寫開題報告
9月1-6日學生將論文開題報告交給班長,統(tǒng)一匯齊后交給外語系負責老師。
9月15日前 外語系根據(jù)學生選題分配論文指導教師,通知學生與指導教師見面,制定科研工作計劃。
9月30日前 填寫畢業(yè)論文任務書。
10月31日前 查閱資料、處理數(shù)據(jù),完成論文寫作大綱,交給指導教師審定。
11月30日前 按指導老師審定后的提綱完成初稿,交給指導教師審閱,進行論文中期檢查。
12月20日前 按指導老師意見完成初稿修訂工作,提交論文二稿
1月10日前提交論文終稿,交給指導教師,進行論文初步評定。
篇九 小學英語開題報告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詞匯教學是是英語教學的基礎,也是一個重難點。因為小學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較差,記憶以機械記憶為主,所以記憶的持久性不強容易遺忘,詞匯拼寫不清,詞義容易混淆。沒有好的詞匯教學方法英語詞匯看起來枯燥乏味,不少學生感到記憶起來很吃力,掌握其用法則更困難。然而,如果教師能根據(jù)不同的實際情況,運用思維規(guī)律選擇教法,幫助學生不斷地充實和靈活運用已有的知識,強化刺激學生的第二信號系統(tǒng),達到足夠的輸入量,學生就可能形成對詞或詞群的抽象思維和感受能力。因此,很有必要對學生的英語詞匯學習方法進行研究。如何改變現(xiàn)在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機械操練,死記硬背,機械重復等弊端?如何使小學生以積極的態(tài)度,易、快、多地牢記單詞?如何使新詞給孩子們留得第一印象生動而深刻?成為我們小學英語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小學英語詞匯課教學方法的研究,能在最大程度上調(diào)動學生積累詞匯量的主動性,積極性,能夠有力地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
負責本小課題的老師共同擔任我校全學段的英語教學,因此能接觸到我校所有學英語的學生。我們力圖通過本課題的實踐研究,搜集日常教學中的奇思妙想,學習優(yōu)秀的經(jīng)驗,積累高效的英語詞匯教學的方法,結合我校實際,借以激發(fā)學生擴大詞匯量的興趣,提高其擴大詞匯量的能力。詞匯教學方法的改進可以改變英語教學枯燥呆板的局面,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起到“以趣激情、寓教于樂,樂中提升”的作用。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英語詞匯課教學方法研究旨在探索出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的將枯燥的詞匯轉(zhuǎn)變?yōu)閷W生樂于接受的`、生動有趣的形式的方法。讓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語言環(huán)境中習得單詞的讀音,拼寫及運用,讓導入的新單詞給學生留下生動、深刻的印象,有效地降低學生記憶單詞的難度。根據(jù)我校的實際情況,本課題所研究的詞匯課教學法可以廣泛應用于我校的常規(guī)英語教學實踐中。我們將從這一方向展開研究:
小學英語新授單詞的教學方法設計與研究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課題研究的目的:
1.幫助學生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掌握更多的詞匯,提高教學效率;
2.利用詞匯課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記憶詞匯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3.利用有趣的教學方法和情景設計激發(fā)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4.利用生動有意思的詞匯課排除學生記不住詞匯的心理壓力;
5.通過探索出的詞匯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單詞的第一認知能力。
在本課題的研究中,我們將探索出一套適合我校實際的詞匯課教學法,通過詞匯課的設計與具體操作,讓學生寓學于樂,使學生掌握有效地記憶和運用單詞的方法,為他們今后的英語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課題的研究方法:
本課題實踐性較強,因此,主要采取觀察法,實驗法,并輔以文獻研究法。
1. 觀察法:有目的的、有計劃地觀察、了解學生記憶單詞的特征和規(guī)律,從而據(jù)此探索出適應其記憶規(guī)律的方法。
2. 實驗法:針對選擇的研究課題和研究對象進行實踐研究,然后有目的的整 理課堂教學工作經(jīng)驗,提煉出有助于學生高效記憶、掌握英語單詞的教學方法,并轉(zhuǎn)而將這些方法應用于教學實踐,檢驗其有效性,再修改、提升。
3. 文獻法:收集整理,借鑒國內(nèi)外有關詞匯教學方法的理論和經(jīng)驗,并在此基礎上努力突破、創(chuàng)新。
課題研究的步驟及任務分配:
本課題的研究周期為一年(2023年4月至2023年5月),主要有以下階段;
1.準備調(diào)查階段(2023年4月至2023年7月):學習相關理論,選定課題進行申報立項。
2.課題實施階段(2023年8月至2023年1月):
第一,確定課題研究方向
小學英語新授單詞的教學方法設計與研究
第二,全面實施課題研究。
3.課題總結階段(2023年1月至2023年05月)認真總結實驗結果,以總結,論文,調(diào)查問卷、試驗單等方式呈現(xiàn)究成果。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xiàn)
1、通過積累、實踐與研究,探索出一條適合我校學情、能提高學生四會單詞記憶效率的有效途徑。使學生在聽、說、認讀、寫單詞的基礎上,提高單詞記憶效率,全面提高英語聽、說、讀、寫綜合能力。
2、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樹立學好英語的信心,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減輕學生學習負擔。
3、掌握英語的正確高效學習策略,尤其是單詞記憶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終身學力。
4、突破英語單詞好學難記的瓶頸,較大幅度地提高英語教學質(zhì)量,改變英語教學中基礎知識不扎實的現(xiàn)狀。
篇十 英語論文開題報告模板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ey and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與偏見》中金錢與婚姻的關系 i. literature review pride and prejudice is a very popular novel written by jane austen and it is read widely all over the world. it was written in 1813. that specific history time decided that people at that time took money much more seriously, even on their marriage. from the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there are many studies about jane austen and her major works. the author made a further analysis, “it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marriage concept, which in that time was based on the economic condition and affected by the family status.”besides the main story of this happy pair, also told are the minor ones about the union between the rich bachelor bingley and the beautiful mild jane, another happy pair; about the servile clergyman collins, who firs propose to elizabeth and when refused, marries the plain 27-year-old charlotte lucas, through which we see the reality of marriage, not because of love, but a necessary step if a woman is to avoid the wretchedness of aging spinsterhood; and about the elopement of the thoughtless couple lydia and wickham, from which we are shown the dangers of feckless relationships unsupported by money. marriage and marriage-related activities in the pride and prejudice were a series of humorous descriptions; how man picks up his wife and how the young women and their mothers choose their future husband constitute many wonderful scenes of the novel. in this marital relationship study work the writer strives to portray several different marriage and love relationships. although they have entered the marriage under siege, the degree of happiness of marriage is different. this is because in jane austen’s work, love is not the only reason for marriage, money is also closely related. for me i want to make a further study on this famous work; i want to make a study on the four marriages happened in the novel: elizabeth and darcy, jane and bingley, lucas and collins, and lydia and wickham. the different reasons, purposes and backgrounds make every marriage unique; how important money or economic status is in the marriage at that time; the women’s pursuit of marriage freedom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arriage. ii. significance and emphasis iii. brief statement iv. outline 1. introduction 1.1 the background of jane austin 1.2 the background of pride and prejudice 2. the four marriage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2.1 charlotte and collins 2.2 lydia and wickham 2.3 jane and mr. bingley 2.4 darcy and elizabeth 3. th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about love and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3.1 the marriage based on feelings of love 3.2 the marriage based on vanity and carelessness 3.3 the marriage based on money or benefit biography austin, jane. 1991. pride and prejudice. beij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study association. [3]bu yayun. 2001.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 huzhou: journal of huzhou teachers collage. [4]he shenying. 2001. a perfect marriage wants true love as well as money. yuxi: journal of yuxi teacher collage. [5]huang rong. 2022. thoughts of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wuhan: wu 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london, duranna. 2022. marriage in jane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 oxford: pergamon. [7]penn, merlin. 2022. money and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london: longman. [8]sampson, george. 1988. the concise cambridge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 [9]thornley g. 1984. an outline of english literature. hong kong: longman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0]奧斯汀(austen, j),雷立美 譯,2022,《傲慢與偏見》,海口:南方出版社。 [11]常耀信,2000,《英國文學簡史》,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12]傅俊,2022,《試論簡·奧斯汀的現(xiàn)實主義和女性視角》,鎮(zhèn)江:鎮(zhèn)江高專學報04期。 [13]王守仁,2022,《英國文學選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4]辛淑蘭,2022,《超越傲慢和偏見》,天津:天津師范大學出版社。 [15]辛淑蘭,2022,《淺談傲慢與偏見中伊麗莎白的婚姻選擇》,廊坊:廊坊師范學院報。 [16]朱虹,1985,《奧斯汀研究》,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篇十一 英語本科生論文開題報告
1,研究來源及其意義:長期以來,由于多年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的教授語言的方法束縛,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在很大程度上仍脫離了'培養(yǎng)閱讀能力'這一主要任務,成了專為應試服務的逐句翻譯和煩瑣的語法分析。其現(xiàn)狀主要表現(xiàn)為:閱讀課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而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重教師的導向,而輕學生的主體性和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其結果是,不僅忽略了課堂提問在閱讀教學中的促進作用,學生在課堂上囫圇吞棗,死記硬背,簡單地模仿句型,而且學生普遍存在對整篇文章的綜合理解,閱讀速度慢,缺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積極參與閱讀教學的興趣,閱讀課堂呈現(xiàn)單調(diào)乏味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狀已經(jīng)阻礙了閱讀教學的進一步發(fā)展。根據(jù)新課標的精神,高中階段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初中英語教學的基礎上發(fā)展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側重培養(yǎng)閱讀能力'且新編的人教版高中英語教科書以閱讀課為中心,突出了高中階段閱讀教學的中心地位,體現(xiàn)了'高中階段英語教學側重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原則。有此可見,英語閱讀教學作為高中英語教學的側重點,其目的不僅是要讓學生學會語言知識,獲取文章提供的信息,領悟文章的內(nèi)涵,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和技能,逐步培養(yǎng)語言學習能力。而課堂提問則關系到英語閱讀教學的質(zhì)量,是閱讀教學過程得以順利進行的關鍵。課堂體溫,是一種教學活動過程。通常是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運用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提高分析能力,從而獲得新知識的方法,是閱讀課堂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教學手段。這也正是順應了新課標中所倡導的那樣,在閱讀教學中注重素質(zhì)教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探究等活動方式,來完成閱讀教學的任務和實現(xiàn)英語閱讀教學目標。同時,通過課堂提問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也充分體現(xiàn)了閱讀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路,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的基本理念。據(jù)此,為改變傳統(tǒng)閱讀教學的模式,我們在進行閱讀課堂教學時,在閱讀前教師可以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去閱讀能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sefc教材所提供的文章內(nèi)容廣泛,體裁豐富,其中以敘述和論證體為主,教師應根據(jù)不同的文體設計不同的問題,體現(xiàn)出不同體裁的特點。教師還應把課堂作為學生英語實踐活動的舞臺,把課文內(nèi)容作為話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議論,評價,延伸和借鑒等言語實踐活動,從而發(fā)揮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其積極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而且,國外一些語言學家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就從不同角度探討研究第二語言的閱讀過程,創(chuàng)立和豐富了外語閱讀教學理論。語言學家盧利亞認為:'復雜的閱讀理解至少有三個環(huán)節(jié)組成區(qū)分單詞的確切意義;把握詞與詞之間的句法關系以及由詞組成的復雜的結構。'他的話指出了閱讀理解過程中語言知識的重要性。1967年goodman借助心理語言學的觀點,提出了嶄新的閱讀理論,他認為閱讀是一個復雜的心理語言活動過程,是作者,語言信息,和讀者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隨著心理學,心理語言學,應用語言學和篇章語言學研究的發(fā)展,人們對閱讀理論的探討不斷深入。20世紀80年代初,carrol等人提出了'現(xiàn)代圖式理論'。它強調(diào)了讀者的文化背景知識在閱讀理解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目前,在國內(nèi)對英語閱讀教學的研究,人們有著各自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在閱讀教學模式方面,則主要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是'自下而上'的模式,認為閱讀教學的基本路子是先教單詞,再講句子,最后擴展到全文。另一種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強調(diào)'reading is a psycholingual guessing game'此外,國內(nèi)的閱讀教學理論也認為,閱讀過程是一個主動的,有目的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心理過程。倡導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該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tài),通過對整篇文章的整體把握來獲取文章信息,掌握語言知識,培養(yǎng)其閱讀能力。隨著國內(nèi)外對閱讀教學過程的不斷深入,閱讀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將會變得顯著突出。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使其能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課文話題所引出的與現(xiàn)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由應試向素質(zhì)教育轉(zhuǎn)變,將成為一個備受注目的亟待解決的大問題。
本課題擬在外語教學法的范疇內(nèi),通過探討如何運用課堂提問技巧,一方面為學生能夠根據(jù)問題更快,更準確地把握對文章的綜合理解,更好地獲取文章的內(nèi)在信息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本課題的內(nèi)容在目前的英語閱讀教學中出現(xiàn)很少,而本課題的研究將彌補這一方面的不足,也為廣大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所采用的教學技巧提供了一項參考。它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將會十分顯著。
2,研究目標:針對課文內(nèi)容的不同,在閱讀課堂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中精心設計問題,為引導學生能夠積極參與閱讀教學,使其能夠帶著疑問對文章進行閱讀,并向?qū)W生提供盡可能多的直接使用語言的機會,讓學生回答問題,分析問題或就某一問題進行討論,幫助學生在有限的課堂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文章的內(nèi)在信息,提高其閱讀速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改善閱讀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
3,研究的內(nèi)容:主要探討如何在閱讀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設計課堂提問來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盡可能地引導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參與閱讀教學,在活躍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本課題研究主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對閱讀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進行分析,提出通過精心設計課堂提問來改善閱讀教學的必要性。
(2),根據(jù)閱讀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情況,探索和總結適合于閱讀教學的課堂提問的技巧特征。
(3),總結和探索在閱讀課堂教學中適當運用課堂提問的技巧能否有利于優(yōu)化閱讀課堂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
4,研究的方法和手段:(1),方法:調(diào)查法,歸納總結法,例證法,教學觀摩法,查閱文獻資料法。(2),課題的研究手段主要是以實際應用為主,兼以完善這一理論研究。
5,研究的進度安排:統(tǒng)一按照院系領導和指導老師的安排,并結合論文寫作的實際情況,認真完成論文協(xié)作的每項步驟。
參考文獻:
1。 程曉堂,鄭敏。英語學習策略[m]。 上海: 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 xx
2。 桂詩春。新編心理語言學[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xx
3。 胡春洞,王才仁。英語閱讀論[m]。 南寧: 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8
4。 束定芳,莊智象?,F(xiàn)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6年10月第1版
5。 施建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五種問題設計[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xx(2): 41。
6。 遲克曉。設計創(chuàng)新問題 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xx(7): 128。
7。 沈正南。高中'開放式'課堂教學初探[j]。中小學外語教學,xx(4): 11。
8。何文琴。高中英語課堂提問藝術初探[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xx(2):18。
9。楊李花。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問題設計[j]。天津教育,xx(11): 54。
10。范煜華。精心設計課堂問題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j]。中小學外語教學,xx(6): 22。
11。余冰清,謝建珍。充分利用新教材 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j]。中小學外語教學,xx(6): 21。
12。孫曼麗。高中閱讀課導入與小結的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j]。中小學外語教學,xx(9): 21。
13。 周春敏。談談高中英語任務型課堂教學設計[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xx(5): 20。
14。 林松青。創(chuàng)設教學活動情境 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個性[j]?;A教育外語教學研究,xx(9): 56。
15。 葛文山,朱俊爽。淺談課文教學中問題的設置[j]。中小學外語教學,xx(3): 6。
16。 朱惠芳。研讀《英語課程標準》調(diào)整閱讀教學策略[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xx(9): 24。
17。 杜星。討論式教學在sefc教材中的運用[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xx(3):13。
18。 魯芬芬。高中英語閱讀課教法探討[j],中小學外語教學,xx(11): 17。
篇十二 英語論文開題報告參考
題目:a corpus-based study on syntacticfeatures of business english correspondence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china plays a much more important role in world economic system along with the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not only accelerates our country'seconomic growth, but also promotes the speed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ll over the world. thereforeexcellent business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become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as well. as one ofthe language media business english correspondence aims to link overseas and domestic economicentities, exchange information,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deal with business. it plays an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frequent international trade. it is no exaggeration to say, businessenglish correspondence is used in every step of business activities.
the course of business english writing has almost expanded into every university curriculum.both foreign and domestic scholars have done researches on business english corresponden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xicon, semantic fields, especially based on corpus. there are two majorlarge-scale corpora on business english. one is nelson's business english corpus (bec for short)accounting for one million words. the other one is poly u business corpora constructed by hong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the poly u business corpora are made up of three comparablecorpora of chinese, english and japanese business texts, the majority of which originate from thebusiness and finance sections of newspapers written in those languages, covering news and reportsfrom auditing and accounting to insurance and investments. each of the corpora has more than onemillion words. it is accessible on line for searching key words to see a concordance taken frompoly u business english corpus, which is helpful to students and teachers. it is thus obviously thatbusiness english is quite important so that attracts much attention from linguistic researchers. ithas been an overriding aim of this project to create a resource for researchers to help furtherknowledge of an area which so far has been the research topic of many scholars.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this thesis makes a relatively complete study of business english correspondence from theperspective of lexical grammar theory and syntactic theory. it takes up business englishcorrespondence as its research topic and aims to propose some feasible strategies in businessenglish correspondence writing and teaching. the study expected to achieve both theoretical andpractical significance as follows:
first of all, this study will introduce a new research method. corpus provides a brand newway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it breaks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intuitive experiencemethod and turns to the original analysis of natural language in order to provide a firm foundationand data support for language research in various fields. traditional intuitive experience methodfocuses on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intuition, manual methods or introspective method whichcould acquire linguistic knowledge only from limited data of language materials. this method ofacquiring linguistic knowledge is not only inefficiency but also more subjective which inevitablyleads a effect on the accuracy of final result. however, corpus-based approach is totally different.corpus can find the target data quickly by using computer software for scientific analysis, andovercome the limitation of traditional research on the subjectivity and one-sidedness. thismacroscopic method can carry on a multi-level and all-rounded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a largenumber of real data, an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new theoretical model and research paradigm. italso relies on computer science to achieve its powerful function in language searching, andprovides a new method in linguistic research for the majority of language researchers.
secondly,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lexical grammar theory could be achieved. language is atool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which inevitably cannot do without meaning expression andunderstanding. sinclair broke the previous rules of describing vocabulary and grammar in aseparate way. therefore, a new point of view has been proposed. that is language should bedescribed by using the way combining vocabulary and grammar which opened up a new path forlanguage description based on a corpus. then he proposed lexical grammar, and believed thatvocabulary and grammar are equally important, in which vocabulary is the starting point forbuilding the language model. the key aspects about the origin of lexical grammar and thewholeness of lexis and grammar will be discussed in detail in next chapter and this study is basedon the theory of lexical grammar to explore the features of business english correspondence fromlexical and syntactic levels.
thirdly, after a relatively complete study on the business english correspondence, typicallexical and syntactic features could be worked out.
fourthly, feasible strategies could be proposed to business english correspondence writingand teaching.
1.3 layout of the thesis
in this thesis, the study will do some research on business english correspondence andmanage to summarize some common syntactic features of business english correspondence basedon lexical-grammar theory and syntactic theory.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six parts:
chapter 1, the introduction part is an introduction concerning the theme of the thesis,including a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and theorganization of the whole thesis.
chapter 2, a literature review is provided in this chapter, which gives out an overview of thecorpus linguistics and business english correspondence. it first introduces business englishcorrespondence and corpus linguistics briefly, and then gives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them which are also discussed here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to the field that the theory will beapplied to. relevant studies both on corpus linguistics and business english correspondence arealso presented at the end of each part.
chapter 3 introduce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which contains four main parts: principles ofbusiness english correspondence, the application in corpus linguistics, lexical grammar andsyntactic theory. then sinclair's lexical grammar theory and syntactic theory will be discussed indetail. in the end of this chapter, the writer will talk about the paper's feasibility.
chapter 4 addresses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of the study which includes the corpus-based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 the corpus and instruments used in the study, the proceduresof the study both in relation to data collection and data processing and concordance.
chapter 5 is the main part of the thesis of which lexical and syntactic features will bediscussed and analyzed in this part. word length, sentence length, wordlist and some other wordfrequency will be listed and analyzed in detail.
chapter 6 draws a conclusion of the thesis, which gives a summary to the whole paper.besides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it also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s and difficulties of thepresent study.
2 contents
abstract in chinese
abstract in english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3 layout of the thesis
2 literature review
2.1 studies on business english correspondence abroad and at home
2.2 studies based on corpus linguistics abroad and at home
2.3 summary